新華每日電訊:“怎么一報道才有人關心”的錐心之問

                2013-10-14 11: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最樸素的真理往往在底層。當河北保定鋸腿男子鄭艷良因為媒體報道而進入公共視野之后,官方和民間的各種幫助紛至沓來,當地不少村民感嘆鄭艷良的遭遇“冰火兩重天”——“怎么以前沒有那么多人關心,現在一報道才跑過來表示關心?”鄭艷良的妻子也有點蒙,“沒想到事情會有這么大的轉變。”(10月13日《新京報》)

                  先說一下鄭艷良現在的情況:河北省衛生廳派專家組會診,正集中力量醫治鄭艷良;民政部門也積極行動,河北省民政廳和保定市民政部門都給鄭艷良送去了慰問金,而清苑縣民政局、清苑縣慈善協會已設立專門賬戶,接受社會各界救助資金,截至目前鄭艷良已收到10萬余元捐助……

                  再說之前的情況:2012年年初,鄭艷良得了“怪病”,多家大醫院治不了,并斷定活不了幾個月;2012年4月,不堪痛苦的鄭艷良準備好自己的喪衣,在家用一把鋼鋸、一把小水果刀把自己的右腿鋸掉;時隔一年半后,鋸腿一事被媒體曝光……

                  村民說鄭艷良的遭遇是“冰火兩重天”,這無疑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但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村民那句“怎么一報道才有人來關心”的樸素之問。因為鄭艷良的命運之所以能夠逆轉,遵循的依舊是“媒體報道—領導批示—問題得到解決”的俗套路徑。

                  可我們都很清楚,不管是媒體報道,還是領導批示,都是非常偶然的。媒體報道有自身的傳播規律,只有諸如“開胸驗肺”“鋸腿自醫”這種故事才容易引起轟動,而且一旦類似的故事報道得多了,以后只有做出更慘烈的舉動才會引起媒體關注;至于被領導批示,無疑是概率更小的幸運事件了。

                  一個人的苦難,只有靠媒體報道或領導批示才能得到關注,這不是一個健康社會應有的常態。正常的途徑是:當一個人陷入困境之后,只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啟動社會救濟機制,就能獲得官方和民間的幫助。

                  因為沒有證據,我無法下結論,我們到底是不是有財力保證每個中國人——尤其是底層的中國人,在陷入絕境時都能得到幫助。但無需強調的是,要實現社會善治,絕不能過于依靠不確定的、偶然的、非制度性的救濟路徑。

                  從這一點說,村民那句“怎么一報道才有人來關心”的感慨,既是對鄭艷良遭遇“冰火兩重天”的感慨,更是對全社會的錐心之問——我們何時才能有一個行之有效的、健全的、制度化的社會救濟機制?(王攀)

                責編:劉大彬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