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災難是安全工程無情的驗收者

                2013-07-13 09:50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多地進入汛期,尤其四川省暴雨成災。截至12日15時30分,四川因災死亡31人,失蹤171人,直接經濟損失119.8億元。暴雨面前,中國防災能力的薄弱再一次顯露無遺。

                  四川省西部地區山大溝深,宜于人類居住的地域比較有限,汶川大地震、蘆山地震進一步壓縮了人類的安全生活空間,使得人口更為集中。人們本以為汶川大地震的重建完成之后,就可以踏踏實實過日子了,但天災接連發生。面對大自然,我們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中國全社會就像資本一樣一心逐利,政府忙招商,百姓忙掙錢。在安全問題上的投入既顯得奢侈,且似乎并不緊迫。基礎設施的鋪設首先要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接下來是過得舒適;如果再有點余錢,還要裝扮面子。

                  等我們建好了可以媲美西方的高樓大廈,卻發現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下水道這類看不見的地方。13億人擁擠生活的中國,安全根基沒有打牢,其代價就是一次又一次生命逝去、財產受損的災難發生。受災人的痛苦經現代傳媒,第一時間活生生地呈現在所有國人面前,這一方面降低了社會對災難的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在逐漸推動形成一個新的共識:與掙錢相比,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政府決策影響整個社會發展。政府工作重心應該圍繞“安全”做大的調整。中國社會心態的變化,已經為政府在安全上加大投入奠定了輿論基礎。特別需要在防災能力建設上加大投入。防災應排在救災之前,這本是個常識,但現實卻往往是,災難不發生,讓政府掏錢難。

                  中國是共產黨一黨執政,有一個制度優勢是決策可著眼于長遠,但地方官員考核的“唯GDP論”限制了這個優勢的發揮。今后既需要淡化“唯GDP論”,還要突出“安全考核”,層層建立安全責任制,并能事后追懲。政府服務觀念的轉變,也會帶動老百姓觀念意識的轉變。每一次災難,都暴露一個危險源,需要樹立成典型,在全國排查。

                  中國各個領域的現代化踩著不同的節奏。如經濟結構的現代化走得稍快,社會心理的現代化靠后,安全的現代化最重要,也可能是最難。同時,中國不同地區的現代化也步伐各異。東南沿海更重視安全,中西部落后地區仍偏重發展。安全的觀念需要在全國拉平,東南地區的覆轍,中西部不能重蹈,這是寶貴的后發優勢之一。在中國下一輪規模史無前例的城鎮化中,安全建設也應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安全問題并不是一個按需供應的經濟問題。中國的安全投入和建設,應該盡可能做得比經濟發展規劃更早、更成熟。安全建設需要有效的統籌,這方面,中國有優勢。安全的投入巨大,達到什么標準才是最佳值,也需要科學的研判。

                  災難無常,它是安全工程嚴酷的驗收者。它疏而不漏,任何僥幸心理將被無情地擊碎,形象工程最終都會被打回原形。我們必須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加固每一個環節,努力通過它不定期的無情考核。

                責編:南樂天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