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56個報喪電話父親都不信說明什么

                2013-07-04 07:24 來源:重慶晨報

                  近日,男青年池某玩水時溺水失蹤,在搜集過程中記者見到了池某的幾名同學,“我們陪著打撈隊在湖邊守候了一晚上,昨天凌晨4點40分池某被打撈上來,我們與池某的父親及其親屬聯系,打了56個電話,可對方就是不相信。” (新聞詳見本報今日38版)

                  兒子溺亡,父親接到56個電話仍堅信對方是騙子,顯得有些悲哀。但我們沒有理由譴責這位父親沒見過世面,相反,可能正是因為他對這種情境見得多、聽得多了,有一定見識,才會有如此反應,誤以為又是電信詐騙。

                  電話詐騙可以說是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過的最常見的一種詐騙方式,或冒充熟人老友求助,或扮見義勇為者稱其家人遇車禍“正在醫院急救”行騙,或以“你中獎了”進行誘騙,有的甚至直接給你發一個銀行卡號:“請把錢匯到某某賬號”,有名有姓,賬號也是真真切切的。

                  除了電話詐騙,那些“廣而告之”式的虛假短信、垃圾短信就更多了,買房的、買車的、買理財產品的;辦假證的、請私人偵探的、幫助竊聽對方通話記錄的;甚至還有買賣賊貨、尋找一夜情的……

                  老百姓對這些詐騙方式大多都已麻木,所以像池老漢這樣“接了56個電話”也不相信并不奇怪。公眾之所以對此感到匪夷所思,不過是關于社會誠信喪失的一次集中暴發和吐槽,并再次證實,誠信底線面臨失守的危機。

                  今年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調查顯示,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在2012年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兩到三成人信任陌生人。

                  曾經有一個朋友感嘆,這些年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我問他,是市場行情不好?他搖頭。是沒有把握住機遇?他再次搖頭。他說,他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很多行業生意難做,有兩大原因:

                  一是社會誠信喪失,凡事講關系,走后門,溝通成本太高,即使掙了點錢也并不幸福。

                  二是推廣成本太高,很多企業把大把的錢投入到廣告宣傳,同樣會增加成本,為什么這樣做?是因為現在“盡管花樣不斷翻新,但相信廣告的人沒以前那么多了”。

                  生意難做,不是市場原因,反而是誠信問題,這是我前所未聞的論述。我們無法評判其可信程度,但起碼可以證明,社會誠信缺失已經實質性影響了生產和生活。官方不相信民間,商家不相信顧客,領導不相信下屬,反之亦如此。公眾反復被傷害,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很多人選擇了不相信,不信任專家、不信任商家、不信任品牌,甚至不信任公權。把原本應該“統一”的社會關系“對立”起來了,肯定是不正常的。

                  56個報喪電話喚不“醒”父親有著十分深刻的警示意義:社會誠信底線的失守,必將打亂各種社會關系,打破建立在道德和法律基礎上的公共秩序和公序良俗。一個人的失信可能是品格問題,但一旦整個社會失去信任感,帶來的就是人心渙散,是巨大災難。

                  誠信不是奢侈品,重塑社會誠信體系,應該從政府誠信和公民職業誠信開始,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其中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社會應盡快找準并打通“信任”封閉的死穴,才可能真正改善當下有些冷漠、緊張、生硬的人際關系。

                  重慶晨報評論員 王方杰

                責編:李爭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