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人情消費重在“情”字

                2013-06-10 06:59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端午節一到,各種“豪華粽子”又不約而同地“粉墨登場”。豪華包裝、搭配銷售、離奇食材……粽葉的清香變了味,膨脹的虛榮現了形。這類人情消費,其實異化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近年來,過度的人情消費泛濫成災,名目越來越多,價碼越來越高。一些地方評先選優、升學拜師、招工參軍、看病求醫,都要大擺宴席,收受禮錢。過度泛濫的“人情消費”變成了一場金錢游戲,人人深陷其間,欲罷不能,傷不起,又甩不掉。今年2月份,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你為人情消費所累嗎”的調查就顯示,53.2%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負擔重,61.7%的人希望大力宣傳節約、簡化精神。

                  過度人情消費,其實源自“面子”心理、攀比思維、從眾心態等陋習。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不少人的價值觀扭曲,用金錢多少、價格高低衡量一切,炫耀性消費、甚至不顧客觀條件的透支消費大有市場。于是本應量力而行的禮尚往來,被當作競相攀比的載體,“沒有最貴,只有更貴”、“送禮只送×××”成了某些人的信條,也成為大眾的沉重負擔。此風之下,人際關系被扭曲,家庭和睦受影響,社會風氣遭破壞。

                  人情消費,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元素之一。從“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等古語中,可以意會人情消費重禮,更重情。人們用它表達衷心祝福、美好心愿,從中分享親情、友情,真誠、純粹、適度是其天然底色。當前,人情消費亟須從“消費”的銅臭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中突圍出來,返璞歸真,多些簡樸淡定,多些理性從容,讓禮儀之邦浸潤和諧文明。(薛世君)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