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李甘林:勞動模范不一定必須帶病工作

                2013-04-29 08:43 來源:南方都市報

                  這個“五一”節前后,全國勞動模范、寧波港機修班班長胡耀華說,時代在變,勞模精神也在變。“我個人覺得,新時代的勞模,不一定說要沒日沒夜地工作,更不要帶病工作,而是要更加注重創新。”(4月28日《現代金報》)

                  胡耀華不是穿著一身油膩的工作服,接受采訪也不是在繁忙、嘈雜,機器轟鳴的車間、工地、碼頭,而是在以他姓名命名的工作室,引人注目的是,坐在鏡頭前的胡耀華除了其衣服非常潔凈,平時也很少會有油污之外,他的一言一行居然“很不勞模”,比如,他的言行舉止既與勞模任勞任怨、白+黑工作的作風不太一致,而且當記者請他講幾個勞模常常遇到的深夜加班,搶修的故事時,他這樣回答:“這幾年來,很少需要深夜去搶修的”。當記者對此表示疑惑時,胡耀華這樣解釋起來:“深夜搶修,精神是好的,但這是下下策。我們提倡以養護代替修理,盡量減少搶修。”

                  我以為,種種跡象表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同時也擁有個人發明專利的全國勞模胡耀華的談吐,他的勞動觀、價值觀,尤其是勞模理當擁有的正常工作形態以及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僅與傳統意義上的勞模大相徑庭,而且他特別提及的勞模不能帶病工作的新思維、新理念尤其值得有關方面認真傾聽。

                  因為說起勞模,尤其是全國勞模,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大抵會是這樣一些模樣,即不是滿身油污,一身塵土,就是辛勤勞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似乎總是處于忙碌狀態,一刻也不閑著。此外,還不能不提及的是,越是受到較高等級的獎勵、表彰的勞模,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是一身是病,就是輕傷不下火線,再不就干脆是常年帶病堅守工作崗位,即便被檢查確認是癌癥晚期的勞模,也大多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堅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夕。

                  我們不否認傳統意義上的勞模們的奉獻精神,典型意義與引導、激勵人們向上、前行的積極價值,或許事實上也并沒有誰刻意要求勞模全年無休,即便有病必須忍著,輕傷不下火線,但如果受到表彰或褒獎的勞模多是帶病工作的話,時間一長,難免會成為一種不正常的價值導向或勞模評定標準被沿襲下來,甚至成為一種固有的認知模式。健康而正確的勞模評定、認定標準應該是,也只能是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勞模胡耀華所說的那樣,即,時代在變,勞模精神也在變。“新時代的勞模,不一定說要沒日沒夜地工作,更不要帶病工作,而是要更加注重創新。”

                  進而言之,對于那些立足崗位、成績優秀、貢獻突出的新時代的勞模,他們越是低調,越是謙虛,越是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國家和社會就越是要善待他們,愛護他們,不僅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家庭,還要特別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不帶病工作,有病就治,帶薪休養,在對他們樂于奉獻、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高尚品德和突出貢獻予以褒獎的同時,使他們有機會享受生活,讓他們健健康康,安安樂樂,這既應成為一種常態,也應固化為一種制度、規則。(李甘林)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