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以反腐敗實際成效用來提升公眾幸福感

                2013-03-07 09: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反腐敗不僅在于懲處了多少貪官,更在于通過大量豐富的實踐探索,從制度設計、完善反腐立法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建立起有力、有效的反腐工作機制、制度措施和法律體系。嚴懲貪腐不僅提高了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反腐敗工作的實際成效,也必將大大提高公眾的幸福感。”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昨天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指出,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溫家寶表示,要堅持反對腐敗,加強廉政建設,從制度上改變權力過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約的狀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溫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再次看到了黨和政府反對腐敗的堅強決心,也發現了一些很能說明問題的數字——過去五年,我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保持經濟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接近翻番,從26.6萬億元增加到51.9萬億元,躍升到世界第二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8%、9.9%。這些數字讓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回想——過去五年中,伴隨我國宏觀經濟數據的突飛猛進,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為什么我們需要確鑿的宏觀經濟數據,來幫忙“叫醒”我們的幸福感?因為平時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埋沒我們的幸福感。和前幾年全國“兩會”一樣,今年全國“兩會”上,反腐倡廉仍然是代表、委員提交議案、提案、建議涉及最多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公眾關注度最高的公共議題之一。事實上,腐敗的影響,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其中一個研究方向就是,腐敗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有關研究甚至已經量化證明,腐敗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腐敗見聞”對居民幸福感有溢出效應。

                  其實,即使不通過量化的數據,也很容易理解腐敗降低公眾幸福感的道理。在腐敗頻發的社會,本應造福百姓和社會的國家財產,卻被少數貪官污吏瓜分私用,納稅人心中當然有氣,哪里還能自覺幸福?

                  3月4日,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委員并參加討論時強調,反腐敗既要堅持打持久戰,也要打好殲滅戰,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地抓,堅持住、可持續,積小勝為大勝;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要害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推動反腐倡廉制度建設。此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1月11日在中央紀委全會上強調,反腐敗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領域易發多發,究其原因,是因為社會上存在著滋生腐敗現象的土壤。一方面是大力度反腐,同時腐敗現象卻屢打不絕,要破解僵局,必須堅持不懈地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既要堅持打持久戰,也要打好殲滅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腐敗分子也不斷變化斂財手段,一些腐敗手法變得更加“高級”或隱秘,另一些“小腐敗”或變相腐敗,如以作報告、講學的名義收取高額費用,借開會、考察之機公款旅游,違反規定購建、配置高檔辦公用品等等,看似無傷大雅,實際上也有很大的腐蝕破壞作用。反腐敗與腐敗分子處于長期、艱苦的較量中,反腐斗爭難以速勝,但是,反腐敗斗爭要在持之以恒中給公眾以信心,在“潤物細無聲”中給公眾以力量,以一份又一份“反腐清單”,給公眾以實際的幸福感。

                  從長遠看,反腐敗不僅在于懲處了多少貪官,更在于通過大量豐富的實踐探索,從制度設計、完善反腐立法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建立起有力、有效的反腐工作機制、制度措施和法律體系。反腐倡廉,反映了公眾的心聲,已成社會各界的共識和期待。嚴懲貪腐不僅提高了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反腐敗工作的實際成效,也必將大大提高公眾的幸福感。

                責編:周艷博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