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佘宗明:“熱回應冷調查”是敷衍塞責

                2013-01-22 10:29 來源:華西都市報

                  毒膠囊、礦難瞞報、山體滑坡……對這些熱點事件,很多地方往往“迅速表態”。不過新華社日前指出,在部分熱點事件處理中,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布少。“熱回應冷調查”成了有些地方應對危機的套路。(1月21日新華社)

                  公共事件發生后,只見“第一時間”回應,不見下文;只有粗線條的表態,真相卻在隱身,問責也音訊漸無……虎頭蛇尾的應對,對某些地方而言,已成應付輿論、大事化小的法寶。

                  在丑聞等曝光后,能及時表態,較之于“捂蓋子”,更能撫慰民心。但回應,只是危機處置鏈條上的起端。在熱點事件的應對步驟中,真相調查、同步通報、責任追究、反思整改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不少丑聞,其調查之所以會淪為“半拉子工程”,與調查難度無關。“取證需要時間”是沒錯,可這不等于真相應被鎖進“時間的抽屜”。究其原因,是有些人把拖延當偏方。許多熱點,盡管一時被推上風口浪尖,備受輿論關注,可沒過多久,其新聞熱度降低,也就淡出了公眾視野。而官員“將嚴厲追責”的表態,也會消解人們的情緒積蓄,起到轉移注意力的作用。

                  客觀而言,在資訊海量的信息環境中,熱點的轉瞬即逝,輿論聚焦點也會被分散。在此語境下,負面新聞的“半衰期”越來越短,新聞動輒“斷頭”,監督也容易缺席。基于此,有些地方才會把“迅速表態”當權宜之計,等風頭一過,就將追責承諾一筆勾銷。

                  時間或許會沖淡記憶,但未被兌現的承諾,也會讓不滿在人心淤積。政府面對丑聞時,若不是真誠應對,而是敷衍,那危機源頭就無法拔掉。企圖逃避責任,問責有名無實,相當于對公眾的二次傷害。空擺嚴厲問責的pose,也易激起輿論反彈。在來回折騰中,耗損的是政府公信力。

                  “熱回應”轉移了公眾注意力,“冷調查”或能實現利益共同體的茍全。只不過,監督不會“永遠地退場”,輿論倒逼和常態化制衡一旦“聯袂”,只會讓“蒙混過關”的算盤落空。 (佘宗明)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