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在局務會議上稱,在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是對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影響,堅決懲治和積極預防在統計上弄虛作假是統計系統廉政建設的首要任務。據記者統計,這是今年以來馬建堂第四次公開強調預防和嚴懲統計數據造假行為。(4月10《新京報》)
看罷這一新聞,筆者立即聯想到一個耳熟能詳的笑話:“明明你口袋里只有50元,卻搞一大堆數據證明你實際有100元的是什么人?”當有人脫口而出說是“騙子”時,馬上有人糾正說“錯,是統計局”。從表面上看,這的確是一個笑話,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又是大“真話”,是對過往那些“被就業”、“被增長”、“被幸?!?,統計數據嚴重失真的絕妙嘲諷。
今次,執掌國家統計局帥印的馬建堂在短短三個多月時間內四次高調怒斥統計數據造假,將之視作“最大腐敗”和“首要任務”,不僅表明統計數據造假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愈演愈烈,“造假”的手段也在“與時俱進”、不斷翻新,令群眾深惡痛絕,同時也表明了國家統計局嚴明綱紀,大力營造誠信統計環境,嚴打統計數據造假,提升統計數據公信力的決心,讓人充滿期待。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苯陙?,雖然“唯GDP”的狀況在不斷改善,但目前不少地方,上級政府考核下級政府的政績,還是基本依據GDP來衡量的,干部升遷或政績好壞,很大程度上也系于此。在此背景下,雖然《統計法》明鏡高懸,雖然國家統計局實施了相關直報制度,關閉了傳遞過程中篡改數據的路徑,卻依然有地方政府以各種或明或暗的方式,在直報前進行數據美化。
由此看來,營造誠信的統計環境,遏止統計數字“注水”,光靠喊喊口號、義正詞嚴痛斥,亦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運動式執法整治,那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及時“下載”、“安裝”制度補丁,需要構建長效的管理機制,需要引入第三方評價,需要地方官員的權力自律,更需要從源頭上修正官員的政績評價體系,讓“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不再成為潛規則。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統計數據造假當作“最大腐敗”來反,當作“首要任務”來抓。當務之急,一是要從體制上改變“地方統計局是小兵一個,沒有自主權”的尷尬地位;二是要加強《統計法》修訂,讓《統計法》更具剛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從反腐的高度,以反腐的力度來對統計數據造假,實行“零容忍”,才能捍衛統計科學的神圣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讓統計數據更好地服務于決策,服務于民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