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公眾對于中國外交的態度是多樣的,里面很多是正確的、基于愛國熱情的,其中也有不少有用的、建設性的意見。但是,也有一些網民缺少對外交觀察的深度,因為他們還比較年輕。他同時建議,我國外交領域相關部門需加強與公眾的溝通,聽取公眾意見,幫助公眾深刻體會我國外交政策的內涵。
正如趙啟正所說,一個國家的整體外交是由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所組成的。而所謂公共外交,按照外交部有關人士的解釋,它是國家外交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過外交部門與公眾之間互動的加強,來引導公眾、爭取公眾對本國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公共外交的概念在歐美等國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在我們國家,人們對公共外交的意義仍不夠了解,外交部門與公眾之間的溝通交流還有待加強。趙啟正對此做出善意的提醒,的確是富有積極意義的。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與信息時代外交政策的透明化有著因果關系。通過多種網絡媒介,公眾可以迅速而廣泛地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重要事件,從而對本國外交政策的得失做出個人化的判斷。由于受到自身歷史知識深度、國際政治素養等的局限,一些人對外交政策的理解可能出現某種偏差,這是在所難免的。從近年來人們對國際時事的關注和議論來看,的確有人經常抱怨“中國外交不給力”,也經常發表不同的意見。以這樣的現狀來觀察,加強外交部門與公眾的溝通和互動,的確顯得非常迫切而必要。
應該看到的是,我國的外交機構早在多年前就開始重視和開展公眾外交工作。外交部專門設立了公共外交辦公室,還建立起一套公共外交協調機制。除了例行的新聞發布會和吹風會之外,外交部負責人還經常和網民在線交流、回答網友提問,解釋外交政策。2003年,外交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普通公眾開放,數十名“外交迷”走進神秘的外交部大樓,與外交部領導面對面交談,外交官們聽到了普通民眾“專業而尖銳”的意見,參觀者則加深了對外交政策的理解和信任。2004年,外交部還向公眾開放了部分外交檔案,供民眾查閱。所有這些工作的目的,都在于揭開外交工作的神秘面紗,釋放豐富而權威的外交信息,強化與公眾的交流和互動,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公共外交氛圍??梢哉f,在面向公眾開放方面,外交部門不僅起步早、做得好,而且受到了輿論的一致好評。
在新的國際形勢和輿論環境下,外交部門與公眾的互動還應該得到進一步加強,公共外交的努力還應該進一步深入。微博等網絡事物的興起,為外交事務的公共議論提供了便捷的平臺,但也加劇了公眾意見的彌散與分裂。在這樣的情勢下,傳統的溝通管道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開展更快捷、更即時的溝通交流,就顯得非常必要,外交部門設立日常的線上交流機制,也顯得不可或缺。不僅如此,公共外交的努力還應該從國內走向國外,從常規的形象宣傳、自我營銷走向價值傳播、理念協調,通過更準確的了解、啟發和影響目標受眾,來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
最近兩年來,人們對國際事務和政府外交的興趣越來越強烈,民意表達也日漸充分,無論是中東變局還是南海爭端,無論是中日關系冷暖還是中美關系走向,都成為普通人的談資。這種濃厚的興趣,其實也是重要的外交資源,如果能夠對之加以引導與整合,無疑會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為起到積極的作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