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交通擁堵費還沒有到非收不可的地步

                2012-03-12 08: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從民間意見中獲取交通管理良策的做法,可能不如收取擁堵費來得那么痛快,但經濟成本和民意阻力最小,效果卻可能最持久。在還有很多事情該做的情況下,把交通擁堵費作為一種“政策儲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就交通擁堵費展開了激烈爭論。從具體意見看,少數代表委員認為收取交通擁堵費能夠緩解城市中心區交通壓力,也有可能減輕城市大氣污染。但更多的人表示,收取交通擁堵費缺乏法理依據和民意基礎,具體操作也會存在困難;在公共交通還不夠發達,道路資源和公共管理的潛力還比較大的情況下,倉促收取交通擁堵費是一種“懶政”。

                  進入汽車時代以來,社會對汽車文明的認識與接納,受到政府管理尺度和公眾認知水平的雙重影響。對于迅猛增加的機動車保有量而言,觀念與管理都有應接不暇的表征。具體表現為,政府部門傾向于以限制、收費等行政、經濟手段解決擁堵問題,公眾則對關于機動車的任何公共政策出臺都抱有戒心。交通擁堵費被稱為緩解城市中心區交通壓力的“最后一招”,目前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都有收取交通擁堵費的動議,但都沒有進入到論證和實施階段,然而,關于交通擁堵費的爭論卻早就開始了。代表委員就交通擁堵費發生的激辯,其實是民意在兩會上的集中表達。代表委員們的意見,也較好地反映了社會的呼聲。

                  不可否認,從倫敦等國外城市的經驗看,在城市核心地區收取交通擁堵費,的確在短期內能收到實效。這也是一些城市管理部門著眼交通擁堵費的原因所在。但是必須看到,我國的多數城市,與倫敦、新加坡等國外城市都有區別。以北京為例,北京的交通擁堵一方面來源于機動車增量迅猛、交通管理還不夠完善,另一方面,也與城市布局有著密切關系。在高峰時段,北京二環以內的中心區往往并非最為擁堵的區域,而聯系市民居住地與上班地區的交通干線則壓力很大,比如連接國貿與通州的京通快速路就是如此。如果按照倫敦的經驗,在中心區收取交通擁堵費,則對北京多條交通干線的交通壓力無甚緩解作用。如果擴大收取范圍,則本已緊張不堪的公共交通有可能面臨崩潰。也正是此種差異的存在,讓北京等地難以輕易做出收費的決斷。

                  以收費方式緩解交通壓力,其實也存在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收取時間越長,擁堵費對于車主的制約作用其實就越小。倫敦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不僅如此,收取交通擁堵費還面臨著較大的社會成本。為了不讓收費的行政行為加劇交通緊張的狀況,收費必須以比較便捷的方式進行,這意味著政府機構必須投入很大的人力與財力。在扣除成本之后,交通擁堵費可用于城市交通設施建設的部分很可能“楚楚可憐”。這就意味著,收取交通擁堵費對于政府部門也是一塊燙手山芋。

                  綜合看來,與其過多考慮與爭論交通擁堵費的問題,不如廣開言路、啟發民智,為城市交通的改善出謀劃策。實際上,除了更科學地規劃城市功能布局之外,城市交通管理還有很多可供挖掘的潛力。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與出租司機交談的時候,往往能聽到解決某一路段交通擁堵的好點子。很可惜的是,這些零散的意見大多沒有機會傳達給城市管理者,管理者卻因“計將安出”而焦慮。從民間意見中獲取交通管理良策的做法,可能不如收取擁堵費來得那么痛快,但經濟成本和民意阻力最小,效果卻可能最持久。當然,這需要管理者的認真傾聽、仔細甄別和科學采納。

                  交通擁堵費不是不能收,但這“最后一招”應該留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再用。在還有很多事情該做的情況下,把交通擁堵費作為一種“政策儲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