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茅于軾:我的理想中國里 CPI應該為零

                2012-03-08 15:28 來源:人民網

                  中國眼下最熱門的經濟術語大概就是CPI(消費物價指數)了,糧價油價衣服價,什么都在漲。過去30多年中,物價總體上漲了5.4倍。不過,這中間不同商品的上漲幅度大不相同,個別品種甚至一點都沒漲,比如手表,同樣質量的手表不但沒漲,還落了價。自行車大約漲了一倍半,糧食漲了六七倍,豬肉漲了約10倍,衣服鞋帽漲了四五倍。漲的最多的大概是看電影,過去5毛錢一張票,現在是50塊,漲了100倍。

                  百姓都怕通貨膨脹,因為這會使自己腰包的錢“毛”了,購買力減少了。CPI的重要意義就是體現貨幣購買力的變化。

                  我的理想中國里,CPI應該為零,貨幣的購買力既不要上升,也不要下降,穩定最好。如果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即通貨膨脹,手中有貨幣(或銀行存款)的人都會遭受損失。如果貨幣的購買力上升,手持貨幣的人得到好處,可受損失的是作為生產者的企業,同樣不利于全社會。

                  從過去的經驗看,貨幣購買力上升的事例很少,而下降的事例很多。因為當政府有權發行貨幣時,能通過印鈔票獲得購買力,一旦出現赤字,也可以通過印鈔票來彌補。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因為政府亂印鈔票造成的超級通貨膨脹,一年中物價上漲幾百倍甚至成千上萬倍,都不算稀奇。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都獨立于政府,自己有權決定印發多少鈔票。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實現央行的獨立。

                  中央銀行最重要的任務是保持幣值的穩定,但是這個任務并不容易完成,因為誰也不知道發行多少貨幣是正好的。有人認為,可以通過觀察物價的起落決定貨幣的發行量,物價漲時減少貨幣發行,物價落時增加貨幣發行。這個方法看似有理,但貨幣數量影響物價有一個很長的滯后期,一般要一年左右,等到物價漲時再來減少貨幣發行的數量,已經太晚。至今還沒有一個簡單可靠的方法來決定貨幣發行量的多少,所以國家要有貨幣委員會,綜合專家的意見決定。

                  如果CPI超過2%,就應該引起注意。當這一數字高到10%左右,就必須采取強有力的反通脹措施。最常用的辦法是提高銀行利息率,通過高利率抵消貨幣損失的購買力,以穩定大眾的心理。我國1994年CPI高達24%,銀行就采取了利息率和CPI掛鉤的辦法。

                  其實,經濟運行的規律并不像表面所顯示的那樣,而是需要專業知識來洞察背后的機制,僅憑常識往往會把事情搞糟。比如:有人認為,通脹時應該提高工資,但這種方法會造成貨幣發行的循環加速,工資越高貨幣發得越多,通脹也就越嚴重。真正有效的辦法是全社會咬咬牙,頂住個人所受的損失,堅持嚴控貨幣發行量,不到一年CPI肯定能恢復常態。另外,在通脹面前,百姓還往往希望政府能管住物價。其實,此時最好的辦法,是政府取消價格管制,改善資源配置。

                  通脹固然可怕,但是真正對生活好壞起作用的還是GDP的增長。改革開放30多年,物價漲了5倍多,而我們的財富生產總量提高了近15倍(同時人口增加了40%),溫和的通貨膨脹并不可怕。更需要我們關心的,是財富創造的增加和財富分配的合理。只有真正實現了這兩方面,物價才可能達到我們的理想水平。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