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地偏重于以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因此國家的每一次經濟調控都會對某些相關行業造成遏制,鋼鐵業首當其沖。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不斷地傳出各種抓人眼球的新聞。昨天有報道稱,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鄧崎琳透露,今年武鋼準備建一個萬頭養豬場,而且年內就出欄。據說,這只是武鋼的產業向“非鋼”轉型的一部分,除養豬以外,武鋼甚至準備從事養雞、種菜、賣盒飯、代家長接送幼兒園孩子、疏通居民家庭堵塞下水管道,等等。
一家大型鋼鐵企業,不尋思進一步發展鋼鐵產業,爭取早點跨進“世界五百強”之類的隊伍之中,卻準備從事似乎有點擺不上桌面的養豬種菜、家政服務業,這樣的轉型未免有點“黑色幽默”。但是,這畢竟不是一個幽默故事,而是一家大型鋼鐵企業做出的產業轉型,而透過這樣的轉型選擇,我們從中解讀出的是傳統的制造行業面臨的危機。危機背后,也與我國近年來經濟結構中實體經濟的分量越來越輕有很大關系。
武鋼所從事的鋼鐵制造業,曾經在我國最近幾十年來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運行模式中大有作為。在各地普遍以鋪建設攤子來拉動GDP的過程中,在各地大規模的造橋修路以及房地產市場中,鋼鐵產品的市場出路一直是不用發愁的,而鋼鐵行業也出現了高速度的發展,造成產能過剩。
但是,單一地偏重于以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因此國家的每一次經濟調控都會對某些相關行業造成遏制,鋼鐵業自然首當其沖。最近幾年,我國持續進行了經濟宏觀調控,尤其是對房地產市場的強制性調控,無疑對其上下游產業都會形成遏制。因此,鋼鐵制造企業面對過剩的產能,只能艱難度日。有資料顯示,最近兩年,我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按粗鋼表觀消費量在6.88億噸左右計算,產能過剩率約已達到122%,鋼鐵生產行業年銷售利潤率已不到3%,遠低于全國工業行業6%的平均利潤水平。
鋼鐵產品在各行業的應用十分廣泛,即使因宏觀調控的需要致使某些行業對鋼鐵產品的需求出現萎縮,也不會對其整體市場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在長期以來偏重于以投資為先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中,經濟結構已經失衡,特別是對虛擬經濟的過度追崇,導致各地的實體經濟出現了萎縮,面對宏觀調控的壓力,很多地方的實體經濟已經無法支撐起維持經濟健康運轉的功能,以致像武鋼這樣的企業不得不以轉型謀生。
武鋼選擇向“非鋼”轉型,顯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認真的市場調研,對未來的市場有了清醒的認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已經宣布今年我國GDP的增長目標定位為7.5%,這是我國在8年來首次將這一指標定在8%以下,可以想見,只要這個目標得到嚴格執行,那么,各地由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中將有一大批被壓縮,那么,鋼鐵企業的產品市場將進一步表現為萎縮。武鋼的轉型,走在其他鋼鐵企業的前面,這正是它有前瞻眼光的體現。
□周俊生(上海 財經評論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