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軍事新聞 > 正文

                英媒盛贊一戰華工非凡貢獻:忽視這些英雄很可恥

                2017年11月14日11:53  來源:參考消息網

                5034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4日發表蓋伊·凱利的文章《被遺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我們為何要記住這支華工軍團》稱,每年的這個時節,舉國上下,人們佩戴上深紅色的罌粟花領針,準備紀念英國的武裝部隊做出的非凡犧牲,傳遞著堅定的信號:我們將牢記他們。

                   文章稱,盡管眾志成城,可是一百多年來,仍然有一部分為英國作出的戰爭貢獻卻未得到應有的關注。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英雄。然而,論規模,恐怕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華工軍團”的英雄行為;相對于他們的功勞,他們得到的宣傳最少。今年,距派遣華工軍團已經一百周年,希望情況終將改變。

                   文章稱,10月,在倫敦中部中國學會紀念華工軍團紀念牌匾的揭幕儀式上,參與呼吁承認華人戰爭貢獻的喬安娜·拉姆利發表了講話,她懇求寬恕我們的忽視。

                   她說:“這些人被歷史抹去了,一點也不奇怪,人們不了解這段歷史。華工軍團發揮的作用,意義廣泛,我們必須加以研究。”

                   文章表示,截止1916年,英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已大大擴充。一度只有幾萬人的部隊已擴編到100萬左右,而對應的勞工補充(修車、修路、運送彈藥)卻日漸稀少。那年年底,激烈的索姆河戰役損失慘重,那些勞工全部應征上了前線。同樣急需非戰斗人員的英國和法國軍隊找到了一條不大可能的人員來源。

                   圖為一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

                   文章寫道,當時,中國政府提出派人前去援助協約國。中國多次表示愿派出人力,事實上中國當時正處于“百年屈辱”、日趨衰弱至近乎貧困的狀態。直到1916年底,協議終于達成,中國派出了數萬名工人乘船前往法國。

                   文章表示,華工軍團(CLC)主要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窮人和未受過教育的男子組成,盡管大部分來自山東省東北部——那里的人們身材高大,更適應歐洲的冬天。

                   他們一路歷經風險:長達3個月令人筋疲力盡地穿過太平洋,悄悄乘火車(車廂內一片漆黑)越過加拿大,然后再回到船上,穿過大西洋,最終加入了英法指揮官領導的隊伍,開始工作。

                   據報道,華工軍團前后大約組織了14萬人——遠遠多于任何一個國家的勞工團。協約國同意雇用這些招募人員3年,同意他們與前線保持數英里的距離,只給一點點報酬。這3個條件都是強加的。

                   文章稱,卡倫·蘇想知道自己的祖父蘇源益(音)在第4頻道電視臺即將播出的紀錄片《英國被遺忘的軍隊》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她說:“當時,戰爭對這些人沒有更多的含義。他們也許聽說在打仗,但是他們不明白自己將會遇到什么。他們簽合同時以為是去‘工廠和農村干活’。實際上完全不是。”

                   蘇源益當時20歲,自愿加入了華工軍團,希望能給父母掙點錢寄回來。

                   文章披露,除了修理車輛和裝卸貨船之外,華工軍團不能休息,每天10小時干活,包括挖戰壕、埋死尸、填彈坑,停戰日之后又在戰場逗留了很久,他們負責將戰爭摧毀的土地恢復成可耕地。他們精疲力竭,面臨生命威脅。在法國,中國一共有3000多名男子死在這里。

                   42歲的卡倫·蘇說:“想想看,‘兩眼一抹黑’到了戰場,軍官告訴你‘看到那邊的炸彈了嗎?’只要有炸彈炸過,就要沖過去填上坑。簡直不堪想象。”

                   文章表示,拉姆利認為華工軍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之所以未得到宣傳,主要在于他們所承擔的工作的性質所致。她說:“他們被分派了極其辛苦的苦差事。難以想象戰后所有的清理工作有多累。你可以想象受傷的人回家休養康復,但你想過留下的人嗎?他們要清理這些大屠殺之后的戰場?”

                   文章稱,受知名英籍華人贊助(包括已故商人鄧永鏘爵士和女演員陳嘉瑪)的倫敦紀念牌匾是第一塊明確紀念華工軍團在戰爭中的作用的牌匾。目前正計劃在倫敦其他地方豎立更顯眼的紀念碑。現在,英國全國大約有6萬個戰爭紀念碑,但無一提及中國。

                   文章介紹說,作為“被遺忘者中的被遺忘者”,華工軍團大部分人到戰后就四散分離了,有的回到了中國,有的在英國或美國定居。盡管如此,仍有一部分人按照合同留了下來,直到1922年底,在建筑工地或制造業工廠勞動,直至合同期滿。

                   文章寫道,戰爭剛結束,華工軍團就逐漸從史書中被抹去了印記。由于協約國違背諾言,不愿回報中國的支持,未將山東省(當時被日本人占領)歸還中國,中國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英國向戰爭老兵頒發的獎章中,給華工軍團的獎章質量也是最差的。也許最過分的是,在法國創作的巨幅畫作《戰爭英烈》,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國際盟友,為了給1917年最后參戰的美國讓出空間,中國人居然被悄悄地覆蓋上了。

                   拉姆利說:“這是可恥的插曲。它很能說明我們對戰爭的看法。課堂從未提及沒有上戰場的人。他們完全被遺忘了。人道就是要禮貌地牢記此類事情,看看別人怎么做。我們絕不能忘記未上頭條的英雄們。我們必須永記幕后奉獻者。”

                   文章稱,卡倫·蘇的爺爺完成合同服務后乘船抵達了利物浦,在那里安了家。像很多人一樣,他很少提到自己的戰爭經歷。由于未得到公開承認,他的經歷(還有他那些華工軍團的伙伴們)直到最近仍不為人知。

                   卡倫·蘇說:“我們關注戰士和飛行員,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團隊合作。團隊里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得到紀念。沒有他們,誰知道會發生什么?”(編譯/鄭國儀)

                文章關鍵詞:一戰;華工;凡爾賽條約;每日電訊報;戰爭英烈 責編:邵恰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倫敦塔罌粟花紀念一戰陣亡士兵

                  當地時間2014年11月10日,英國倫敦,倫敦塔周邊“種植”了888246朵陶瓷材質的罌粟花,以此紀念在一戰中陣亡的士兵。每年的11月11日是英聯邦國家的陣亡將士紀念日,今年又恰逢一戰爆發100周年,紅色陶瓷罌粟花海就是英國悼念活動的一部分。

                • 倫敦塔80萬朵罌粟花紀念士兵

                  紅色陶瓷罌粟花海就是英國悼念活動的一部分。

                • 倫敦塔"盛開"80萬朵罌粟花紀念一戰陣亡士兵

                  當地時間2014年11月10日,英國倫敦,倫敦塔周邊“種植”了888246朵陶瓷材質的罌粟花,以此紀念在一戰中陣亡的士兵。每年的11月11日是英聯邦國家的陣亡將士紀念日,今年又恰逢一戰爆發100周年,紅色陶瓷罌粟花海就是英國悼念活動的一部分。

                • 一戰除了發明了衛生巾還"意外"發明了什么?

                  一戰除了發明了衛生巾還"意外"發明了什么?

                • 法國一戰烈士紀念雕塑被盜

                  據法國媒體“francetvinfo.fr”8月13日援引法新社報道,法國埃納省一座為紀念在“一戰”中喪生的士兵而建立的紀念雕像近日被盜。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