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分析家將中國的海上姿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相聯系: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海外利益將擴大,軍力也會跟著提升。也有人指出,中國缺少區外海戰的基礎設施,表明中國一時不會謀求成為狹隘軍事意義上的海洋強國。
目前,北京似乎著力準備應對突發事件引發的地區沖突。但長遠而言,中國領導人可能跟其他人一樣不確定,拿海軍干什么。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美國是否堅持干涉,并且愿意在東半球地區讓出部分戰略空間。
長期以來,中國提高公眾“海洋意識”的努力,主要著眼于兩個主題:保護本國石油供應和應對臺海事態。近年出現第三個主題:保護爭議水域的未開發海洋資源。中國當前的海軍發展需要放在相對美國軍事形勢的背景下考察。北京面臨的困境與1941年時的日本差不多:具備與華盛頓進行一場短暫較量的實力,但不能打贏一場持久戰。
上世紀50年代,海軍承擔的是近乎被動防御的角色。到80年代中期,解放軍海軍出現新轉向。雖然國土防衛仍是核心任務,但開始承擔其他責任。最重要的兩項是協助占領臺灣,以及保護海上交通線和鄰近海域的資源。中國海軍不再限于保護海岸線,而是進一步走向海洋,這就是近海主動防御。第三階段的遠洋作戰目前只是抱負。
或許最能說明中國海軍優勢和弱點的是作戰理念。解放軍海軍大力投資潛艇,但對水面艦艇只進行現代化改造而沒有增加數量。這表明海軍的目標是取得強大的海上阻絕能力,而不是爭奪制海權。中國在太平洋戰區的空軍火力將主要來自陸基飛機。
中國已是世界上建造軍艦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仍將弱于美國。這確實限制了海軍成長的潛力。面對臺灣和受到美國安全保護的東亞國家,北京仍不得不應對冷戰式的局面。這意味著,在東亞戰略形勢改變前,中國作為海洋強國的身份仍不明確。(作者普雷姆·馬哈德萬,汪析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