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習近平與廈門的幾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8年06月23日08:20  來源:新華網

                5034

                  【學習進行時】近日,新華社播發《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一文,講述了習近平當年在廈門工作的日日夜夜,還獨家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為您摘錄。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在這片充滿激情的熱土,與廣大經濟特區建設者并肩奮斗,開啟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生動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凝結其中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至今仍指引著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

                  1.“放水養魚”激活廈門港

                  1985年,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風塵仆仆從河北南下赴廈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時任廈門市體改委副主任朱麗水回憶,習近平到廈門后分管體制機制改革,直接領導推動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養魚”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廈門港,也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

                  到廈門不久,習近平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東渡碼頭,迎海風極目遠眺。他踱步走到橋吊旁,抬頭望著這幾十米高的大家伙,詢問工作人員它們能吊多少貨。這是廈門港僅有的兩臺橋吊,一個吊一年僅完成3.5萬個標箱,香港同樣的橋吊每年卻能完成12萬個標箱。通過數次到現場調研,仔細聽取企業干部員工意見,習近平把問題搞清楚了——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流程環節不配套,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完善設施。微利或微虧,這不僅是廈門港務局的窘境,也是當時廈門絕大多數國企的難題。 “習近平同志對我們說,政府不要你們利潤,你們賺來的錢,財政一分都不要,利潤留給你們,但你們必須答應一條,賺了錢首先用來完善設施。”一位老港務人回憶當時一次會議的情景。改革,因問題倒逼。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實行稅利分流、稅后還貸,針對不同企業,采取不同上交比例。其核心目的是,除交稅外,盡可能把紅利留給企業發展生產。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賺了2000多萬元,沒幾年就賺了七億多元。

                  2.為廈門特區的對外開放插上翱翔的翅膀

                  作為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廈航的誕生,是我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對廈門而言,它為經濟特區的對外開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為了廈航,習近平同志傾注心血。當時地無一寸、房無一間,沒飛機、沒機組。習近平同志經常跑北京,尋求中央、空軍和民航局的支持、支援。”廈航原副總經理宋成仁說,這些往事,老廈航人耳熟能詳。

                  經習近平不懈努力,廈航得到了民航部門的支持,由金融機構擔保,向美國波音公司租借了兩架波音-737飛機用于運營。當時,廈門機場太小,擴建刻不容緩,但沒錢建設。習近平擔任“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組長,經過艱辛努力,爭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萬美元的貸款,解了機場擴建的燃眉之急。如今的廈航,已擁有200架飛機,運營航線350多條,成為中國民航唯一連續保持31年盈利的航空公司。

                  3.“三步走”探索建設自由港型經濟特區

                  習近平到廈門工作,正是國務院剛剛批復廈門可逐步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后的關鍵時期。當時,自由港在全國都是個新事物,幾乎沒人搞得懂。習近平決定先從學習研究入手。他向市委和市政府建議,組織抽調有關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精干人員,率先開始了對探索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研究。

                  時任廈門市計委副主任的鄭金沐回憶,“習近平同志經常帶我們上北京,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拜訪著名學者,虛心求教各種問題,邀請該院經濟研究所與廈門合作研究。他勤學好問愛鉆研,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

                  改革開放需要學習借鑒國際經驗。習近平帶課題組到新加坡考察,組織全國第一個關于“出口加工區和自由港”的國際研討會,為廈門積累相關的國際資料和數據。

                  改革開放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廈門沒有完全參照新加坡的自由港模式,而是立足自身條件,提出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具體構想,明確采取漸進式、經“三步走”,把廈門建設為“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第一步在象嶼建保稅區;第二步把保稅區擴大到全島,轉為自由貿易區;第三步有限度地在全島放開自由港。

                  “這是對中國特色的自由港發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在全國都具有很強的開創性?!睆B門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林朝暉說,廈門成為這套構想最直接的受益者。

                  4.打響整治環境污染的硬仗

                  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筼筜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紀70年代修堤圍海造田,導致筼筜湖變成基本封閉的內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變黑發臭,魚蝦白鷺絕跡。

                  “筼筜湖何時不再黑臭?”市民群眾關于治理筼筜湖的呼聲,習近平感同身受。

                  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關于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污染的一場大硬仗。會議明確建立綜合治理機制,組建由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組成的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針對前期資金不足問題,明確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占當時全市基本建設支出近10%;同時,多渠道籌措排污費、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資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廈門市遵循習近平確立的工作方針,先后進行了四期大規模整治。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如今碧波蕩漾、白鷺翱翔、繁花似錦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昔日消失在城市變遷中的“筼筜漁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廈門新景——“筼筜夜色”。

                  5.30萬元扭轉一座百年建筑的命運

                  1986年的一天,習近平在鼓浪嶼剛作完一場報告,走出大廳,時任廈門博物館館長、負責八卦樓修復工作的龔潔拉住了他。

                  “副市長同志,請您參觀一下八卦樓?!饼彎嵃l出邀請。

                  “好??!”習近平答應得很干脆。

                  在院落轉了一圈,龔潔說,“還有樓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習近平馬上說。

                  習近平走進樓內,拾級而上,每走一步,老舊樓板嘎吱作響,屋頂長期漏水遺留下一道道黃褐色霉跡。有小孩跑過,樓板晃動。

                  “缺多少?”習近平邊走邊問。

                  “30萬元?!饼彎嵈?。

                  “明天來拿。”習近平說。

                  談起這件事,龔潔至今難掩激動,“就是這么干脆,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最緊張最困難的時候,他撥出的這30萬,徹底扭轉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運!”

                  整修后的八卦樓,如今成為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因完整保持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八卦樓和另外52棟歷史建筑,成為鼓浪嶼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在后來的申遺過程中,受到聯合國世界遺產保護專家的高度評價。

                  6.精心守護“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

                  改革開放之初,在經濟發展的熱潮之中,不少人忽視了鼓浪嶼的珍貴之處。很多老別墅年久失修,有漁民拆了老別墅的磚石回家砌灶臺、砍了珍稀名木回家燒火。

                  但習近平將這個小島視為“國之瑰寶”。他曾動情說,“在我國城市和風景區的建設中,能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者為數并不多,很有必要視鼓浪嶼為國家的一個瑰寶,并在這個高度上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

                  鼓浪嶼游覽區管理處副主任章維新,1987年參與過鼓浪嶼——萬石山片區總體規劃。“習近平同志經常來指導工作,囑咐我們,一定要把基礎資料摸齊、摸透、做實、做細。正是在習近平同志領導下,規劃小組用了近一年時間,把包括鼓浪嶼在內的廈門風景名勝區的家底給摸清了?!?/p>

                  2001年9月底,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再上鼓浪嶼。游人如織的鼓浪嶼,如何保護與傳承文脈?習近平提出新的思考——鼓浪嶼至少有4個特點可以大做文章,即風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島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第二年6月14日,習近平來廈調研又登臨鼓浪嶼,看著眼前百年風華的小島,強調要把鼓浪嶼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已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7.站在第一線抗旱保苗

                  1986年夏,小暑以來沒有下過一場透雨,已連旱一個月,本該抽穗揚花的水稻大面積枯死。同安縣一處稻田邊,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習近平眉頭緊皺。

                  “不能等!拖拉機、電灌抽水機、柴油、化肥,都趕緊調配?!闭驹谔锕∩希暯疆攬雠陌?,并督促有關部門,盡快落實。

                  習近平帶隊,到田間地頭,站在抗旱第一線,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全市迅速掀起抗旱熱潮,領導干部和群眾齊上陣,一邊挖渠抽水抗旱保苗,一邊搶插晚稻,搶種晚地瓜、秋花生。

                  那年,夏旱連秋旱,廈門出現三十多年未見的百日大旱。因抗旱及時,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年底一統計,當年農民人均收入不但沒有減少,還增長了20元。

                  這件事,一直被當地群眾津津樂道,不少群眾說,習副市長敢負責有擔當。

                文章關鍵詞:習近平;1986年;秋花生;稅后還貸;宋成仁 責編:彭向華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與“合”

                  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燦爛文化,“和”“合”正是其中精髓。習近平將中華文化當中的“和”“合”思想運用到外交理念當中,積極推進我國外交工作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

                • 習近平會見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奧尼爾

                  中巴新建交42年來,兩國關系得到了歷史性發展。特別是2014年我同總理先生就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達成共識以來,兩國關系進入發展快車道,雙方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都達到了歷史新水平。

                • 習近平會見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外方代表并座談

                  習近平指出,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實行改革開放已有40年歷史。在座各家公司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貢獻者、受益者,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 習近平: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新世紀以來,農民收入連續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大,農民增收困難?!笆濉逼陂g, 農民增收問題仍是一個重要問題。

                • 習近平會見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

                  習近平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正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 習近平為傳統文化“代言”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 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

                    初夏的齊魯大地,萬物勃興,生機盎然。6月12日至14日,習近平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后,在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龔正陪同下,先后來到青島、威海、煙臺、濟南等地,深入科研院所、社區、黨性教育基地、企業、農村,考察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習近平山東考察,這幾個關鍵詞值得深思

                  腳步匆匆,思慮深深??倳浀凝R魯之行,說山東而意在神州,觀歷史而著眼于現實,鑒史觀今謀遠。五個關鍵詞,串起習近平在山東考察的足跡,管窺總書記治國理政理念。

                • 習近平在視察北部戰區海軍時強調貫徹轉型建設要求 鍛造海上精兵勁旅

                  6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北部戰區海軍。離開潛艇部隊,習近平來到北部戰區海軍機關,親切接見北部戰區海軍副師職以上領導干部,同大家合影留念。

                • 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