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灌溉水利項目投資數千萬 未使用即大面積報廢

                2014-10-14 07: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擺設工程“干涸了民心”驗收卻評為優秀

                  “強基礎、惠民眾、管長遠的民生工程”,是國家對中央財政小農水補助專項資金項目的基本定位。記者在商河縣也看到“小農水建設到哪里,基礎設施配套到哪里,群眾增產增收到哪里”、“建設小農水,發展大水利”等宣傳標語。

                  商河縣水務局公開的材料說,2010年小農水項目的實施,使鄭路項目區實現“灌溉革命”,徹底解決了灌溉難;項目區農民年增收1000多萬元,畝均增收250多元。

                  資料顯示,2011年8月,山東省財政廳、水利廳對商河小農水重點縣2010年項目進行了考評驗收,結論是“所有工程運行良好,均達到設計要求”,確定該縣為優秀等次,予以通報表揚,并對該縣2011年小農水項目加大資金補助力度。山東省水利廳官網的消息則稱,商河小農水重點縣建設任務為三年,前兩年的項目共爭取省級以上資金6000余萬元。

                  而鄭路項目區農民說,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小農水竟成“豆腐渣”,不管縣里怎么往自己臉上貼金,都變不成“香餑餑”,大片高產田仍然“望天收”。村民說,今年夏天玉米拔節孕穗期遇“卡脖子”大旱 ,徒駭河渠水幾乎被抽干,要是沒有后期的及時雨,今年玉米肯定減產。

                  記者在鄭路項目區采訪的幾乎每個農戶家中,都能找到還沾著泥巴的水泵和盤繞成卷的水管。由于小農水用不了,近幾年村民仍主要從徒駭河渠道抽水澆地,有的地塊需架設幾百米長的水管才能澆上。旱情重時村民不得不在河渠邊晝夜守候,澆一次地有時要等三四天。抽河水澆地是婦女、老人干不了的重活,一遇干旱,不少外出務工的男性勞力再遠也得往家趕。

                  當地村民說:當初建設時,一些農戶主動提出放棄小農水占地青苗補償,還義務參與工程建設;工程隊撤離時,一些村民還歡送致謝;“留下遍地廢井廢管,就是個擺設,干涸的是民心”。

                  多個項目成“張嘴的黑洞”亟待跟蹤問效問責

                  2010年1月,山東省水利廳、財政廳出臺《山東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管理辦法》,明確要求確保工程質量。商河縣鄭路項目區的小農水工程是如何進行施工管理和通過驗收的呢?

                  記者以多種方式聯系鄭路鎮分管此項工作的副書記蘇平,均無回應。商河縣水務局副局長王金葉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沒發現、也沒聽說鄭路項目區工程有質量問題,“施工和驗收都非常嚴格,省里高度認可,是造福于民的優良工程”。記者聯系上山東省水利廳農水處,工作人員表示“沒接到過商河小農水質量問題的反映。”

                  而鄭路項目區多位村民向記者反映,就小農水設施建成后無法使用的問題,他們曾多次向縣鄉兩級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門反映情況,要求進行維修和改造,但一直沒人理會。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一位工程師對記者說,機井和輸水管道竣工驗收前,只要按規范分別進行穩定流抽水試驗和全系統運行試驗,就不可能剛建成就報廢。他分析認為,商河縣小農水工程質量問題,應該是偷工減料導致井深不夠、成井工藝不合乎要求、機泵配套不合理、管道材質低劣等。

                  據了解,近幾年來,國家和山東省在商河縣投入巨額財政資金,用于改善灌溉條件。2009年1月22日,“濟南市加快商河縣發展工作簡報”稱,市政府責成市財政局,連續三年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商河縣土地整理建設,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機井灌溉工程。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這部分機井狀況與小農水鄭路項目區一樣,普遍存在設施不配套或建成就報廢問題,村民反映基本沒正常使用過。

                  根據村民提供的排查清單,報廢或設施不配套較為嚴重的分別如下:馮樓村24眼機井,報廢10眼,未配套14眼;張邁范村10眼機井,報廢4眼,未配套6眼;鄒馬村13眼機井,報廢5眼,未配套8眼;朱家林村12眼機井,報廢5眼,未配套7眼;胡營村20眼機井,報廢9眼,未配套11眼;打狗店村11眼機井,報廢4眼,未配套7眼。記者就此采訪商河縣土地整理開發中心主任劉雷鳴,未得到正面回應。

                  商河縣農業部門一位干部對記者說:“這幾年全縣不少農水項目成為‘張嘴的黑洞’,吞下國家巨額資金卻吐不出水,偷工減料、抬高預算,套取國家補助資金是明擺著的。”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國家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投資補助范圍不斷擴大、額度逐年增加,但跟蹤問效還不夠,工程類項目質量問題頻出,浪費了寶貴財力。亟待完善資金項目績效評估制度,對于虛假工程和劣質工程應嚴肅問責。”

                責編:王芳菲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