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面向未來的儒家思想

                2014-09-25 19:27 來源:光明網

                  在孔子誕辰的2565周年之際,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地詮釋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社會工作局委托搜狐網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

                  活動中,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針對當下儒學思想所面臨的諸多熱點問題接受了的采訪。

                  《論語》不是簡單的言語碎片的集合

                  “這兩本書回去后要仔細看看。”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孔子研究院,饒有興趣地翻閱《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后說。這兩本書的作者正是孔子研究院的院長楊朝明。

                  楊朝明說自己起初并沒有想要寫一本關于闡釋《論語》的書,研究的人已經很多,怕自己“露丑”。而當自己和同事們的研究不斷深入時,他發現許多人在認識《論語》中存在很多問題。

                  《論語》開篇,楊朝明就提出全新的觀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實際不是在談論如何學習、交朋友和做人。楊朝明解釋道,這是開宗明義,表達孔子的思想,“如果我的理想信念,被時代所認可,不是太令人感到喜悅了嗎?如果不是那樣,有人理解我,我也很快樂;如果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

                  楊朝明說,這樣看來《論語》就不是簡單的言語碎片的集合,它實際是一種整體。孔子的學生后人在編著《論語》時希望借此表現孔子思想,所以每一章每一篇一定有其內在聯系。了解這些,再回到2000多年前的語言環境與話語方式中才能真正認識《論語》,消除對《論語》的誤讀,從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與儒家思想。

                  現代社會發展和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對《論語》的重新解讀,實際上是基于當代人研究的不斷深入與對儒家思想的需要。

                  而面對傳統與現代的問題,許多人也提出自己的質疑: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難道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2000多年前的思想,真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在楊朝明看來,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現今我們要發揮儒家思想和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內在的精神”。楊朝明認為,孔子思想的價值是他思考人性和人的社會性問題。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比如人要仁愛,人要自覺遵守社會秩序。只要人們生活在一起,就必須遵守社會規范,而要使社會規范得到自覺的遵守,就必須修己從而安人。

                  最后,楊朝明說我們不能簡單地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去審視傳統文化與儒家思想。他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位學者的話說,“雖然時間過去了2000多年,人類發展取得了一些進步,我們更發現孔子的智慧屬于他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它屬于過去并映照著今天和未來。”(翟繼茹)

                責編:王芳菲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