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遺骸歸國 烈士后代披麻戴孝迎未謀面父親

                2014-03-29 08:33 來源:京華時報

                  在異國他鄉長眠60余年的437具中國人民志愿軍遺骸,昨天早晨由專機從韓國仁川機場運抵沈陽桃仙機場。這是中國首次大規模接收犧牲在韓國境內的志愿軍遺骸。從全國各地聞訊趕來的老兵和烈士后代,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外早早守候,迎接親人回家。

                  迎接

                  空軍戰斗機升空護航

                  張高麗:“最可愛的人”永留人們心中

                  昨天上午6:30,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舉行437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

                  中方交接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代表團團長、民政部優撫安置局局長鄒銘與韓方代表、韓國防部軍備控制次長文尚均準將現場簽署了交接書,確認交接437具志愿軍烈士遺骸以及相關遺物。隨后,中方為烈士遺骸覆蓋國旗,并舉行了簡短祭奠儀式,烈士遺骸由中方禮兵護送登上運送遺骸專機。

                  專機進入中國領空后,空軍兩架戰斗機迎接護航。11:30迎接儀式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正式開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出席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并講話。

                  張高麗指出,60多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所建立的不朽功勛,始終沒有忘記譜寫了可歌可泣、氣壯山河英雄贊歌的志愿軍將士,始終沒有忘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愿軍烈士們。遷回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牽動著全國各族人民最深厚的情感。經過中韓雙方共同努力,今天437位在韓志愿軍烈士英靈回到了祖國。我們舉行隆重迎接儀式,就是要大力褒揚志愿軍烈士,表達我們最深切的懷念和最崇高的敬意。

                  張高麗強調,為國犧牲的志愿軍烈士雖然離開我們60多年了,但“最可愛的人”的英雄形象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國務委員王勇,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出席迎接儀式。

                  交接儀式結束后,中韓雙方現場向媒體發布消息。中方代表團團長鄒銘表示,兩國從人道主義出發,本著坦誠友好、務實合作的精神,共同推進實施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中方感謝韓方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合作與努力,感謝韓方媒體、公眾對遺骸交接所表達的友好與善意。根據中韓雙方共識,雙方將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對今后在韓國發掘的志愿軍烈士遺骸,于每年清明節前協商交接。

                  等待

                  趕來不知是否有父親遺骸

                  去年訪華期間,韓國總統樸槿惠主動提出送還埋葬在韓國的360具中國志愿軍遺骸。這個消息在一個名為“志愿軍后代尋先烈墓園”的QQ群里迅速傳播,幾位志愿軍遺屬一拍即合,當即決定赴韓中國志愿軍墓地憑吊。

                  尋父四十多年的苗務才,正是在異國墓地暗暗許下愿望,待這些志愿軍遺骸歸國那天,一定要親自迎接。

                  去年12月初,中韓兩國就歸還遺骸一事達成協議。12月20日,韓國國防部遺骸發掘鑒定小組在位于“三八線”附近的坡州墓地對中國軍人遺骸進行發掘。

                  本月16日,當韓國將歸還志愿軍遺骸并安葬于沈陽陵園的消息傳出時,QQ群又興奮難免。文國林馬上訂下27日從成都直飛沈陽的機票,替病榻上97歲高齡的老父親來迎接戰友回家。

                  昨天凌晨3點,文國林風塵仆仆抵達距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約1公里遠的一家酒店。這里已住下12位從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南、青海、長春等地趕來的志愿軍烈士遺屬,他們從全國各地,坐汽車、坐火車、坐飛機,來到同一個目的地。

                  從西寧趕來的康明是這群人中最早到的,26日下火車后直奔陵園,眼見大門已經拉上,并貼出第二天將封園的消息,不甘心的他和保安聊天,工作人員被他的故事打動,破例讓他入園。夜色中,康明一個人在志愿軍墓地靜立,感覺“去了另一個世界”。他說,“這里原本應該有我的父親”。

                  盡管這些志愿軍烈士后代誰也不知道從韓國歸來的437具遺骸中是否有自己的父親,甚至清楚地知道不會有(有的人的父親戰死在朝鮮境內戰場),但他們還是來了。

                  還有從戰場下來的老兵。80多歲高齡的他們沒有穿軍裝,戴著帽子,在人群中默默無聲。昔日的救護兵曹秀湖,一早看新聞得知消息,拔腿就從沈陽郊區打車趕來,只為看戰友一眼。

                  守望

                  陵園大門外等待親人回家

                  據京華時報記者了解,有4名志愿軍老兵代表在機場迎接戰友回家。但自發前來的志愿軍烈士后代并未獲準進入機場和陵園,無法近距離接觸棺槨。他們在寫有朝鮮戰爭起止年份“1950”和“1953”字樣的陵園大門外等待。

                  多位后人帶來了父親的遺像。康明將父親的遺像掛在胸前,當被問到父親參加了什么戰役時,他從包中取出一本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寫的書《團以上干部烈士英名錄》,翻到寫其父親的那一頁。

                  鄧其平、鄧菊平兄妹和愛人一家四口人都來到陵園大門外,他們捧著父親—63軍187師559團團長鄧仕均的遺像。鄧其平未滿3歲,鄧菊平出生后不到5個月,他們的父親就戰死沙場。“你和你父親長得真像”,一旁的人們都如此向鄧菊平感嘆。

                  正在翹首等待中,現場開始清場,要求陵園大門外約30多位烈士后人、市民和記者等退至100米外的馬路。在“求情”未果之下,幾位烈士后人急了。

                  “不讓去機場,我們沒有去,不讓進陵園,我們也接受了,我們的要求很合理”,鄧菊平哭了,說“我們都60多歲了,天天盼,夜夜盼,我們不來,誰來迎接我們的父親?”哥哥鄧其平仿佛要被從生父身邊帶走般哭喊起來:“我從小沒有爸爸,我要我的爸爸!”

                  現場僵持了片刻,隨后讓家屬后人登記身份,并在距離大門30米開外的路側拉起警戒線,劃定了一塊區域。家屬們舉著遺像、菊花,拉起迎接橫幅,繼續等待。

                  當被問及如果437具遺骸中沒有自己的父親怎么辦時,鄧其平表示其中有6具遺骸來自父親犧牲的大致地方,希望能進行DNA比對確定,如果沒有也有心理準備,畢竟幾率很小。

                  “有點希望,萬一有我的父親呢?我今年66歲了,第一次為生我的父親戴黑紗、白花,心里流著血,父親雖然是特級戰斗英雄,卻連一個墓碑、一個燒香磕頭的地方都沒有”,鄧其平說,“這些人都和我父親一樣,還有一些上戰場時甚至還沒結婚,連兒女都沒有。”

                  京華時報記者看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書記劉忠義也在現場等待,向其詢問接收遺骸所做的準備以及陵園何時對外開放,劉忠義表示接到省委宣傳部通知后方能接受采訪。

                  哭祭

                  從來沒開口喊過“爸爸”

                  昨天下午1時許,在等待整整4個多小時后,437具遺骸在禮兵護送下,分裝在20多輛軍用卡車上運抵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當第一輛車駛來時,現場的老兵立刻脫帽肅立,家屬后代眼圈瞬間紅了。剛開始現場安靜極了,只有軍車一輛一輛駛入陵園的聲音。當看到有的軍車掛著“迎接英雄回家”“烈士永垂不朽”的紅色橫幅時,家屬終于悲痛難抑,開始號啕大哭。

                  “爸爸,爸爸,你們回來了!”“60多年了,好想你們!”烈士的兒女們哭成一片,一遍一遍大聲呼喊著“爸爸”。他們大部分此生未見過親生父親,甚至從來沒有開口喊過“爸爸”。

                  “你走的時候我還沒出生,我一輩子都沒見到爸爸,我沒得到一點父愛”,鄧菊平似乎說出了50年來壓抑在心里的話,“終于把你們接回來了!”其他烈士后代也呼喊著:“爸爸,你們終于回來了,你們的孩子想你們!”

                  一直克制感情的康明此時也難以自己,胸前掛著父親遺像的他一下子坐在路邊土堆上。“他們那么年輕,睡了那么多年,為了子孫后代可以過得幸福”,他哽咽著說:“我真說不出來,說不出來……”

                  而在外圍警戒線一側,老兵曹秀湖脫下帽子,筆直地站著。喧囂的立交橋下,他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眼角默默淌下一滴淚水。目送最后一輛車駛入陵園后,他在原地站立許久,穿過馬路,獨自離開。

                  “父親安息吧,我們終于等您回來了”,鄧菊平一邊輕輕說著,一邊把手中的白菊花插在路邊泥土中。但她隨后告訴記者,還要到韓國去,尋找父親犧牲的地方,捧一把土回來。

                  “實在控制不了,從來沒有這么大聲哭過”,鄧其平也從哀嚎中漸漸平靜下來。“我也是個軍人,非常頑強的軍人,從來沒在任何困難面前掉過眼淚,就為我的父親掉過。”

                  從上海趕來的李海放講起去年赴韓國憑吊時的情形:“我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我的父親,所以把墓碑周圍所有的草都拔了,一邊拔一邊問,爸爸你在哪兒”,李海放說“這次回來有437具遺骸,我希望里邊有他,這是唯一的迫切希望。”

                  

                責編:王芳菲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