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準確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

                2014-02-20 15:46 來源:人民日報

                  沒有好的制度,國家難以實現善治;沒有卓越的制度執行力,再好的制度也會落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兩者相輔相成,把兩者統一起來,才能治理好國家。

                  怎樣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作出了深刻闡述,是我們準確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科學指南。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一套與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沒有這些,我們就無法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無法實現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增長,無法應對一次次重大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也無法在國際金融危機等逆境中保持相對穩健的發展。我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決不是否定和放棄這些行之有效、具有獨特優勢的既有成果,而是在這一基礎上更上層樓。我們應該也必須有這個自信。

                  我們所從事的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新事業,任務之繁巨、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相比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方面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這也正是我們不斷推進各方面改革的根本原因。

                  治理國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只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才能更好發揮制度效力、有效保障社會發展。我們的制度建設,必須在不斷變革與完善中,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最終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相比,我們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氣力。對此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清醒認識。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一些干部深感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夠用。為什么會這樣?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工作本領不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不夠。制度執行力、治理能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制度優勢充分發揮、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我們應當有緊迫意識,危機意識,以只爭朝夕的態度,努力提高制度建設水平,增強治理國家的能力,從而使我們的治理適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適應實現“中國夢”的時代節奏,以更加深厚的制度實力,建設一個更加強盛的現代中國。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20日 01 版)

                責編:王嘉懿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