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代表吁禁播人流廣告 建議學生墮胎免費

                2013-11-25 07:02 來源:北京晨報

                出鏡代表:衛愛民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當代律師事務所律師

                  出鏡代表:衛愛民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當代律師事務所律師

                  缺少性教育、自購墮胎藥、小診所做流產……調查發現,學生做人流越來越常見,尤其是寒暑假過后,往往會出現一個“小高峰”。而不少學生出于“害羞”、“怕家長知道”、“手頭不寬裕”等原因,不去正規醫院就醫,給身心帶來嚴重影響。眼瞅著還有倆月又是寒假了,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當代律師事務所律師衛愛民建議,“公立醫院實行學生墮胎免費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額治療費。家長、學校、社會、政府多方出力,關心這些孩子。”他同時呼吁,應禁止各種媒體與大眾平臺刊發人工流產廣告,尤其是那種類似“無痛人流、不影響學習”等帶有宣傳意味的廣告。

                  現狀

                  寒暑假是“學生人流月”

                  有人稱寒暑假是“學生人流月”。北京婦產醫院計劃生育科主任醫師陳素文坦言,每年的寒暑期過后,學生流產的確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小高峰”,而這一現象在海淀區這樣高校比較集中地區的醫院尤其突出。

                  陳素文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婦產醫院的人流門診量,一個月五六百例左右。她一周出三次門診,兩次手術,在最近一次半天手術中,30名患者中就有5個屬于22歲以下未婚年輕女性,不少是在校學生。這樣的手術一個月做幾十例很平常。

                  已經在計劃生育門診工作10年的她坦言,10年中有兩大變化非常明顯。首先要求人流手術的患者群體年輕化了,22歲以下年輕患者增多。另外,高危手術增多了,其中,包括近期流產(流產間隔時間短),反復流產(流產次數多),同時也與戀愛低齡化趨勢有關,而年齡越小,手術風險就越大。

                  最小人流患者僅13歲

                  陳素文在門診接觸到的學生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中學生,其中最小的患者年僅14歲,病房還接診過13歲的女孩。這些孩子不一定有家長陪同,不少就是同學陪著來的。

                  談起那名14歲女孩,陳素文至今記憶尤深。女孩與同班男生發生性行為導致受孕。發現懷孕后,雙方瞞著家長,沒敢去醫院。女生就在藥店買了打胎的藥,結果沒有排出來,而且出現了長達數月的不定期出血。直到孕周大了,已經到了中期,被女方家長發現,才拉著兩個孩子來醫院做人流,當時情況很危險,由于已經4個月了只能做引產。

                  看著虛弱地等待手術的女兒,女孩媽媽又憤怒又痛心,不顧醫院內男士止步的禁令,這位憤怒的母親硬是把導致女兒懷孕的男孩子拉到醫生面前痛斥了許久。

                  誤區

                  把無痛人流當做避孕措施

                  接受人流的未成年學生多半對性知識知之甚少。據陳素文介紹,她接診過的很多女孩,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已做了三次人流,“反正人流也是無痛的,無所謂。”陳素文說,現在很多年輕人把人流當做避孕措施,平時不避孕,事后緊急避孕藥也只是無防護性行為的一種補救措施,吃藥不行就來做。

                  陳素文坦言,作為一名每天工作在一線的計劃生育科醫生,她認為目前社會對性開放的包容度,強調個人自由的趨勢“有點過頭”。“膽子大了,但知識沒跟上,性教育普及程度不夠,女孩子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

                  同時,她也指出,所謂無痛流產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簡單。術中疼痛問題可以解決,但術后子宮收縮的疼痛不能解決,還存在常見并發癥,例如:多次手術宮腔殘留、出血幾率會明顯增加,還有感染問題,將來造成不孕、胎停孕、子宮內膜損傷等。

                  夸大宣傳所謂“無痛流產”

                  說起中學生、大學生流產問題,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當代律師事務所律師衛愛民也認為,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社會問題。他曾針對這種現象做過調研,他說,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中學生害怕被家長、老師等熟人發現,自己又手頭不寬裕,往往去不起大醫院,而是選擇社會上一些營利性醫院去做人工流產。有些還去沒有資質的鄉村小診所,容易發生危險。一些同學甚至還自己買墮胎藥自行墮胎。

                  此外,衛愛民認為,目前社會上不少不法醫院為了招攬生意,夸大宣傳所謂的“無痛流產”、“無害流產”,而真正地教學生們正確保護身體的公益廣告卻少之又少。

                  建議

                  學校設性教育課普及常識

                  “這些懷孕的孩子是值得大人去關心愛護的孩子,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社會、政府都應該伸出援手,去關心她們、愛護他們,幫助她們解決困難,幫助她們學會今后應該如何處理。”衛愛民說,希望借助北京晨報給家長、給社會、給政府捎幾句話:家長遇到孩子犯錯誤,要多和她們談心,而不是一味地埋怨批評;社會要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寬容度;政府則需要拿出更多的辦法和政策去指導幫助孩子們。

                  衛愛民建議,在每年放寒暑假之前,各類學校集中開設一次性教育課,教材可以由各區縣先行編纂,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全市進行統一的編纂。其中比較關鍵的問題是普及基本的避孕常識,保護好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學校安裝銷售避孕套箱,建議避孕套箱要安置在沒有探頭的地方,方便學生購買。

                  公立醫院對學生減免費用

                  衛愛民還建議,在全市公立醫院實行學生墮胎免費制度,或者只收不超過一百元的治療費,起到一定的經濟抑制作用,以避免懷孕學生因為沒有足夠的流產費用,而選擇到收費相對便宜的私人醫院就診遭受二次傷害。

                  他還建議,對墮胎女生實行談話制度,由醫務人員對墮胎女生進行不少于一定時間的談話,談話內容具體明確,包括術后的護理、心理疏導、避孕常識、發育期心理健康常識等等。要充分保障墮胎學生的個人隱私,不得向他人泄露。對于監護人的保密問題,則建議通過立法解決。

                  此外,衛愛民建議,堅決禁止各種媒體刊發人工流產廣告。相反,公立醫院則采取適當方式在大眾媒體上刊發公益呼吁,不得做類似無痛人流、不影響學習、工作等帶有誤導性宣傳的廣告。

                責編:程仿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