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
歡迎走進本期《面對面》。前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我國的航母成為很多新聞媒體頭條的主角,那大家又再一次關心這艘航母上我國第一代航母艦載機殲-15,也就是飛鯊它的設計過程和性能到底是怎么樣的呢?就在本周我們記者在沈陽專訪到了殲-15艦載戰斗機的總設計師孫聰,一起來聽聽他怎么說。
字幕:中航工業沈飛
記者:當時設計這個標志像鯊魚的這個標志是怎么樣的一個想法,為什么起名叫“飛鯊”?
孫聰:這個實際上當時也是為了保密,因為我們國家過去的保密呢,就是關于這個飛機代號都是保密的,當時干了我們這個項目的時候,幾個同事在一起說,我們總得有一個名字啊,就是有一個綽號,就取了這么一個“飛鯊”。
記者:這也算是海上霸王。
孫聰:對,就是這么一個想法。
解說: 綽號為“飛鯊”的殲-15是中國第一代艦載戰斗機,它是一款重型雙發艦載殲擊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就攔阻鉤,折疊翼,這些顯性的艦載機的技術,做了一些研究和儲備,也曾經搞過艦載機的方案論證,但是這些工作,走得并不徹底。殲-15的研制,交給了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雖然不是從一張白紙做起,但是中國的艦載機凝聚了“飛鯊”研制團隊的無數心力,除了汗水,還有創新。
記者:這個是?
孫聰:這個是起落架艙,起落架從呢,可以這飛機起來以后它就收到這個艙了,艙門就蓋上了。
記者:這個管路還不一樣的,像那個有金屬的有銅的?
孫聰:這個顏色不一樣,代表著不同的,比如說那個白色的是代表著液壓的管路,那個藍色的是代表著氣的管路,因為這個開起艙門都是要移動來設計這么一個概念。
記者:那等于說是兩個回路?
孫聰:就是相當于我正常的都是用液壓控制,比如說我液壓的系統放的時候,哪個系統附件出了問題,放不下來了,我就要應急放,應急放它走這個氣路把它沖開,艙門的安全性就提高了,我就是雙余度來控制了。
記者:就是安全系數的一種保障?
孫聰:對。
解說:殲-15是在我國自行生產的殲-11殲擊機基礎上開發的,裝配有鴨翼、折疊式機翼,機尾裝有著艦尾鉤等艦載機特征,起落架強度高。
記者:像這個折疊和陸地機而言的話,就更相對復雜一些設計?
孫聰:折疊了首先是可靠性的問題,最重要的還要承擔重量的代價,你比如說一個平面的金屬,你把它中間隔一道再粘起來,那中間肯定是要有連接,都要增加飛機的重量,我們搞飛機的人,都是要努力為減輕每一克重量而奮斗的。
記者:就是每一克重量減下來其實背后有很多復雜的工作?
孫聰:對啊,那減重的工作是相當復雜的。首先你要是在載荷的設計上,在結構的這個設計的靈巧性,就是結構的效率上,在選材上,等等這一系列的成為最終的重量,因為飛機是三維空間運動的物體,通常有的說法就是重量增加1%,性能下降1%,所以我們減重對保證飛機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解說:在中航工業沈飛的試飛場,我們見到了一架正在進行發動機開車的殲—15艦載機。
孫聰:就是發動機開車,就相當于你開車的時候把發動機點燃,開起來。只有你到了發動機一開車,相當于是一個人給他一個生命,活了,這個就是激活。
記者:等于說今天是這架飛機有生命的第一天?
孫聰:對,就是這個意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