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官員談大陸民國熱:臺灣也曾有親大陸潮

                2013-08-16 07:2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三年前的2010年8月,本報記者曾在臺北專訪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先生,聽他高論“中華文化是兩岸最大的公約數”,建議在兩岸簽署ECFA之后、不具備條件展開政治談判之前,以類似“兩岸文化合作框架協議”作為中期目標。

                  三年之后,本報記者在臺北再訪劉兆玄先生,雖然兩岸交流情勢已今非昔比,但他對兩岸文化合作的價值判斷仍癡心不改。

                  “深水區站穩了腳,才好往前走”

                  《21世紀》:劉先生,三年前聽到您關于“兩岸文化合作框架協議”的構想,覺得甚切兩岸實際,但是三年過來,兩岸并未朝這方向有實際推動,反而大陸有直接切入政治議題的迫切愿望,而臺灣雖也有文化領域的出招,但未獲共識。為何?

                  劉兆玄:三年前我提出這個提法,是覺得在當時階段,商業貿易敏感度低,ECFA是蠻自然的結果,而時機不成熟之下談政治欲速則不達,或有負面效果,是以文化合作來作中期過渡。可惜一談到文化,主事者總是只看到“文創產業”,但文化真正產生很大力量的,是其虛的部分。

                  《21世紀》:這幾年進展有限的原因,是否因文化與意識形態有過于密切的關聯?

                  劉兆玄:政治意味其實無所不在。

                  當然,經過ECFA后這兩三年的交往之后,來談政治協商,跟三年前又不一樣。我不是說時機成熟了,而是說,更有立足點,來試探這件事情了。我的看法是,兩岸之間,淺水區摸石頭已摸完了,深水區倘站穩了腳,才可往前走。

                  《21世紀》:個人覺得,在文化和教育的層面上,馬政權似乎謹慎有余。李扁時期12年時間在文化和教育層面“去中國化”,馬上臺后進行“糾正”,或許擔心引起深綠不滿,措施不夠有力,遂令李扁時期大部分“去中國化”進展在臺灣社會深淀了下來。

                  劉兆玄:“去中國化”,它比較容易做到的,是“去掉”現在的中國,但“去”不掉的,是傳統的中國。現在的中國,很真實的中國,在臺灣有爭議,但傳統的中國,沒有問題。臺灣的教育,不是完全靠教科書,要從生活當中實際去體驗,因此兩岸擴大交流始終有正面價值。

                  《21世紀》:您所說的兩岸共同進行中華文化現代性的建構,是否仍應成為追求目標?

                  劉兆玄:儒家理想之所以兩千年在中國沒有實現,是由于沒有一個大的力量在后面支持它。

                  可現在有一個大國,這幾個地方,它不是靠打仗,是靠經濟力量強大的,這個力量還沒有變成一個霸權,這個圈圈,有一個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文化。這是兩千年來,有一個機會,真正實現中國人的政治理想。當然,這不是復古,而是和21世紀世界主要思潮結合,一個非常新的意義上。

                  也要強調,這個事情,不要有意去弄,不要變成一個教條,一個政治工具。

                  吁兩岸建立共同智庫

                  《21世紀》:我有一種感覺,兩岸執政黨似乎都有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希望在馬的第二任期這余下的3年,做一些關鍵性的事情。但這事情顯然無法是政治談判。該做些什么?

                  劉兆玄:時間上,我有同感,不是很寬闊的窗口。剩下這三年,怎樣把有一些事情制度化,有一些事情使其不可逆。

                  現在的問題是,談任何事情,最大的困擾就是,一開始,就卡住了。其實這個攔路石頭,不必當作先決條件,為何不先放在一邊,先做對雙方都有益的事情。如果說當年抗戰是“用空間換取時間”,我認為現在應該“用時間換取空間”。

                  《21世紀》:您所說,做一些“讓兩岸變得更好”的事情,請試舉一例?

                  劉兆玄:比如,兩岸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智庫。在智庫層面來談兩岸問題,會比較沒有禁忌。今年來我一直在呼吁這件事情。

                  《21世紀》:兩岸智庫間對話,包括紅綠智庫對話,都已有了?

                  劉兆玄:我設想中的,是兩岸共同設立的一個智庫,可以是一個“基金會”,注冊可以在無關的第三地,越中立越好,但要有兩岸政府認可、借重它,民間來支持它。基金會就兩岸間“可持續的和平與繁榮”之相關議題展開研究與討論,可以選擇可行性高的議題先切入。這樣用“共同智庫”的機制,把一些問題一樣一樣地丟出來,打破某些禁忌。

                  《21世紀》:希望看到兩岸的財團來回應您的此一倡議。

                  劉兆玄:臺灣已有一些企業表示出興趣,也希望大陸民間財團參與進來。

                  關于大陸的“民國熱”

                  《21世紀》:個人的觀察,近幾年在大陸知識界出現了一種“民國熱”,由此一些知識精英表現出一種“親臺灣”的熱情,但臺灣社會對此似乎無感?

                  劉兆玄:臺灣社會對此是有感的。

                  不過我也要指出,類似事情臺灣也發生過,當初留學潮,臺灣知識分子去美國之后,重新認識大陸,發生過很大一批“親大陸”的潮流,覺得大陸每樣事情都很好。這個與現在大陸發生的蠻相像的。

                  其實大陸的民國熱,有很多方面把臺灣想得太好。大陸欠缺某些東西,在臺灣找得到,所以把臺灣美化了。

                  當然我們應該正視這些情況。

                責編:李宜馨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