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開會現場 東方IC圖
手拿會議通知,在本市某街道工作的鄭先生一聲嘆息,這已經是一周內第七個會議通知,“別的事情都不要干了”。過去一年,他先后赴了500場大大小小的會議。
會議多、會議長、會風散漫……雖在改會風的要求下,近期各級機關的會議環境簡樸了,會后大餐不再了,照稿宣讀減少了,但公務員們私底下還是腹誹紛紛。
開會至關重要,不論哪個單位要推動工作解決問題,都離不開開會。究竟何種會議讓人不滿,何種會議令人樂來?今天,就請公務員們為“開會的煩惱”搭搭脈。
搭脈:單向溝通,氣血不調
張先生(機關副處級干部,工作時間17年)
作為區某部門的副職,我一個月有二十幾天要去開會。遇到一些會議正職因故不能參加,我還要代為參加,平均下來基本每天開會。這意味著我處理其他本職工作的時間被大大侵占了。
比如說區里要舉辦一個大型活動,其實在信息社會,相關精神和指示我們已經通過媒體、內部網站和內部郵件的方式獲悉,但還是要分別通過開一次區級大會、一次部門會議、一次條線系統會議、一次街鎮級別的會議來層層開會傳達,傳達的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的,甚至與會人員也都是同一批。而在另一些區級會議上,大家圍桌而坐,也規定了每個人都有發言時間,但所有處級干部發言的目的只是為區級領導最后做重要講話做鋪墊。在這樣的一些會議中,充斥著自上而下的“指導”、“強調”和“指出”。你可以感受到背后的邏輯預設:與會者都是缺乏經驗的、亟待獲得指示的。
久而久之,我也明白,雖然許多主辦方再三要求我出席會議,但其實只要我“到會”、“聽會”,而無需真正“參會”。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一塊背景布,任務是來填滿座位,適時鼓掌、制造效果而已。
【開方】
其實,在機關生活,學會開會是第一步。在我心中,開會應該是現代社會最佳的溝通方式,應該能夠讓不同的人發出不同的聲音,并尋求最后的解決之道。我并不討厭開“有效”的會,但最怕參加“無效”的會。
在我看來,我們條線內部的垂直會議和平級之間召開的聯席會議,一般能做到信息雙向互動的、實際產生溝通、真正解決問題,這樣的會議是“有效”的。但一些有領導參加的座談會和學習會,往往信息單向封閉,而且最后往往眾說紛紜沒結果,這樣的會議常常是“無效”的。能否壓縮“無效”會議,讓“有效”會議成為會議的主角。
搭脈:主題游移,脈象虛浮
孟小姐(機關普通科員,工作時間10年)
我在機關的辦公室工作,對有領導出席的會議感觸最深。
以前一些領導用稿子講話,起碼還能做到條理清晰、指示明確、層層遞進。但脫稿之后,有的領導講話變得胡天海地、漫無主題。有時主題是在關于近期工作部署,講著講著就能講到領導最近的見聞感想;有時領導說“我再簡短講三點”,接著就講了一個小時。對于這樣的“脫稿”,我們怨聲載道,真心寧可他“讀稿”。
還有一些會議,是專門為高層領導提供決策意見的。但由于高層領導到場,使得許多干部感到終于有了“面上”的機會,而在這種本應反映真實情況和實際困難的場合上,他們卻大談特談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對平級同僚的恭維和對上級英明決策的贊賞。高層領導本來想來聽取真正有說服力的調研和數據,卻被含糊在這些說辭之下了。這樣的會議,即便是會風再樸素、發言全脫稿,也只是浪費時間。
【開方】
其實,脫不脫稿真的只是形式。關鍵還是在于會議的內容,是否做到了咨商和溝通。希望領導在開會時,能對不同會議的主題進行梳理,從而決定會議的流程、聚焦會議的實效。不要把所有的會議都變成聽好話、說好話場合。對于一些以聽取意見、廣開言路為主題的會議,就一定要壓縮領導講話時間,而轉給下級以質疑和反駁的發言空間和時間。
搭脈:忠言逆耳,滯塞不和
宋女士(機關人事處負責人,工作時間21年)
我參與了機關無數次會議,發現我們這里的會議文化很有意思。對于一些事件,機關干部不是沒有看法,但真的到了會場上,還是會出于種種顧慮選擇沉默或者說好話,或者極其委婉地說話。這種“失聲”使不同意見在會上得不到充分的表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