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網癮被美精神病協會認定為精神病新病種

                2013-05-23 07:32 來源:漢網-武漢晚報

                  美國精神病協會(APA)本周末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在第三章關于“網絡游戲成癮章”中,首次全盤采納中國醫學教授陶然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由于國際上對于精神疾病的認定非常慎重,DSM-5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近20年來的第一次重大更新。

                  昨天在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癮治療室,該院成癮科教授、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陶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這意味著美國青少年治療網癮,可以納入醫保福利體系了。”

                  而對于中國醫學界來說,這標志著中國人制定的標準,首次在世界精神疾病診斷領域被國際認可,填補了“非物質成癮”領域的空白,確立了一個新病種,更為所有青少年科學治療網癮提供了科學依據。

                  8年研究5500多個病例

                  成就網癮9條國際標準

                  專訪>>>

                  被美國精神病協會認定的網癮診斷標準,雖然只有9句話,但它的形成,是一個歷時8年、從無到有的漫長過程。

                  “2005年以前,接到網癮的孩子,有人就質疑這是病嗎?”陶然教授昨天對本報記者回憶道:通過8年對5500多個臨床病例的治療和研究,我們的團隊踏遍全國各地,與當地醫生共同研討分析,終得出這9句話。

                  “沙里淘金” 數以萬計臨床數據統計半年

                  陶然教授告訴記者:“2005年我們團隊接收了200多個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通過臨床實踐,才慢慢發覺這是病。因為很多孩子玩網絡游戲不上學,這在生物學叫做社會功能受損,是一種疾病。最嚴重的是不上學,不工作,友誼、人際交往也沒有,日常生活不規律。這是判斷疾病的核心標準,還有就是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只要具備這兩條就可以進行研究。”

                  于是,從2005年開始,從事毒品等成癮行為醫學研究20余年的陶然,全面投入了網癮的研究。

                  “我們做了1200個樣本,將1200個病人的各種臨床表現記錄下來,然后統計癥狀,看哪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凡是高于50%的癥狀都保留,最后過濾出目前的9條診斷標準,它們是網癮患者最具有共性的癥狀,出現頻率最高。”

                  陶教授介紹,《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第一條是“渴求癥狀(對網絡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沖動感)”,在接受我們臨床治療的患者中,達到了90%多。

                  2005年,陶然教授的團隊針對1200多個病人,使用6臺電腦對數以萬計的臨床數據逐一統計了半年。在做過第一輪癥狀排列統計后,為了保證可操作性,還得進行有效性檢驗。“1000多個病人有400多個病人由兩個醫生問,每位醫生單獨問詢,重合度最高的詞再統計一次,看看出現的頻率是否與原先的一致。”陶然說,“一致性越高,對癥狀的檢驗性越高,表明標準的可操作性越強。”

                  不僅在北京做檢驗,為保證研究的準確性,陶然教授還走訪了5個省市。“2005年我們還去了湖北、湖南、西安、天津、山西,和當地的醫生再進行一致性檢驗,好在,這些結果都是極其相似的。”

                  樣本量大 戰勝14家國際同行

                  標準出來以后,陶然團隊面對的第一個難題便是命名。

                  在第四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沒有“非物質成癮”這一章,國際社會也沒有這一疾病類型。

                  “這些讓我們陷入窘境”,陶然回憶道:“有人建議可以歸入‘使用網絡沖動控制障礙’中,但是我堅持稱之為‘非物質成癮’。因為患有‘沖動控制障礙’的孩子,往往從小有多動癥,但是現在很多網絡游戲成癮的都是大學生,從小很有自制力,所以不能說他是沖動控制障礙。”

                  “在命名上,我們不愿意隨波逐流。不管國際社會認不認可,我們還是得做自己的研究,沒現成的帽子也沒關系,我們就自己命名為‘網絡游戲成癮’,叫‘網癮’”,對于當年的堅持,陶教授頗感得意。

                  標準有了,但是要得到國際承認也并非以易事。陶然說:“國際上研究網絡成癮標準的國家和地區很多,比如荷蘭、法國、臺灣,這次我們至少面臨14家國際競爭對手。之所以最后確定選用我們的,第一是我們的樣本量大,第二比較科學。2008年11月份,當時美國精神病協會的主席還親自來到北京,考察我們試驗的可靠性,與患兒交談,此后我還去美國進行了兩次答辯。對于網絡成癮疾病診斷標準的制定,國際社會也經歷了一個認知的過程。”

                  預防孩子網癮:

                  不做“自戀”媽媽“理性”爸爸

                  提醒>>>

                  一個男孩子3年不出家門,頭發1米多長,爸爸曾經用過煙熏的辦法想讓他離開電腦房,連續餓他幾天,方法用盡,都不見成效;

                  有個外地來京的患兒,因為媽媽不讓他上網,居然殘忍地把媽媽的耳朵剪掉了一邊;

                  還有的患兒把家人肋骨砍斷……

                  陶然向本報記者披露了他所接診患者的種種極端行為,讓人瞠目結舌。

                  陶然研究發現,有54.8%的患網癮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上網,采取了極端的、暴力的手段。

                  那么治療網癮的手段又有哪些呢?陶然教授的答案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教育相結合。

                   過度上網會讓大腦

                  “廢用性萎縮”

                  網癮的嚴重性已不容小覷。尤其現在,家長愛給小孩子玩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這對孩子的大腦有傷害,“所有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大腦的額葉和頂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萎縮。因為玩游戲不需要你太多的思考,醫學上就會形成‘廢用性萎縮’,大腦只要興奮一個區就夠用了。”陶然教授說。

                  他進一步分析:人類的大腦最主要的是額葉,它是人類大腦經歷了150萬年的進化、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結果。自從個人計算機日益普及,特別是網絡游戲的出現,青少年每天過度地玩游戲,將使社會化的大腦走向游戲化、娛樂化大腦。一句話,社會化的大腦被廢掉了。只要每天玩網游6小時以上,半年以后,其大腦前額葉的葡萄糖代謝下降15%,我們通過核磁、腦功能檢查,大腦氧代謝下降了8%。大腦和人體的其他肌肉一樣,用則進,不用則廢。如果一個孩子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那么,他的社會化大腦的進程就被打亂了,出現情感麻痹等癥狀,其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緒表達能力,都將嚴重退化。

                責編:馬珊珊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眼看氣溫開始攀升,不性感怎么點燃夏日熱情。要性...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七月向來是各路大片“占山為王”的時候,而這個七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