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水庫泄庫致萬人受災 部分民眾未獲撤離通知

                2013-05-20 07: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9日,伊敏河鎮的兩輛拖拉機被淹沒在洪水中。(記者 鄒儉樸 攝)

                  ▲9日,伊敏河鎮的兩輛拖拉機被淹沒在洪水中。(記者 鄒儉樸 攝)

                  15日,受災群眾在伊敏河鎮的安置點內就餐。    (記者 張玥 攝)

                  15日,受災群眾在伊敏河鎮的安置點內就餐?!   ?記者 張玥 攝)

                  5月6日,因上游來水過大,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紅花爾基水庫緊急泄洪,目前造成下游鄂溫克族自治旗(以下簡稱鄂溫克旗)、海拉爾區1人失蹤,近萬人受災,牲畜死亡失蹤近5000頭只,成為當地1998年以來罕見的水災。《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除天災之外,水庫泄洪時機不當、撤離通知不到位、行洪區內私搭亂建、干部群眾思想麻痹等并不罕見的“人為因素”,也是造成這場嚴重災情的重要原因,更應引起反思。

                  不少居民未接到撤離通知

                  鄂溫克旗位于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全長390公里的伊敏河自南向北貫穿其境。近日記者在受災最嚴重的伊敏河鎮小屯居民區看到,大部分房屋浸泡在水中,有的甚至快要沒頂。在以牧業為主的伊敏蘇木(蘇木即鄉),由于沒有足夠時間轉移,一些牛羊被困在水中高地,水務部門只能用沖鋒舟送去草料。

                  采訪中,鄂溫克旗的一些干部和群眾認為這次水災“人為因素”大于天災,首先是撤離通知沒有做到人所盡知。一些居民對記者說,泄洪前并不知道撤離的消息,因此水進村后只能把人撤出來,有的連人都被困住了。小屯居民張守成就表示,洪水進村的時候,他還在市場上賣豬肉,聽到消息趕緊往家里跑,一直在家的妻子也沒接到相關通知。

                  呼倫貝爾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石乙澍說,防指5月6日接到水庫泄洪的申請后立即進駐,隨后就向市政府報告要求下游撤離。近40個小時后,洪水才到達伊敏河鎮,村民應有足夠的時間撤離。

                  但是不少群眾向記者反映,撤離通知有的是電視通告,有的是上門發通知單,但是有人因不在家或者沒看到電視,根本不知道來水的消息。水庫下游第一站紅花爾基鎮居民王昌平說:“我就因為沒看到電視不知道要泄洪,事關老百姓生命財產的重大事情,這樣的通知方式很不負責任。”

                  記者同時也了解到,因為過去幾年沒有發生大的洪水,有一些村民得知了消息卻不以為然,沒有提早預防。

                  “誰也沒想到今年水這么大,往年放水都是一點一點放,今年好像一下子全放下來了?!币撩艉渔偩用耖Z麗娟說,前年紅花爾基水庫泄洪,政府也曾通知居民撤離,但當天晚上水就撤下去了,什么危險也沒有發生。

                  其次是汛情預警不足。早在4月25日至27日,這次洪災中受災的伊敏蘇木、錫尼河東蘇木等地就有6個嘎查(嘎查即村)就相繼發生融雪性災害,約100多戶居民房屋進水,受災人口400人。

                  伊敏蘇木阿貴圖嘎查農民尤向陽因此就對記者說:“這次洪災的問題在于,他們對汛情預判不準。上游山里的溫度和下游差不少,前幾天溫度升得快,下游雪化后水就很大,應提前預判到山里可能來更大的洪水。但事實上,通告里并沒告訴村民洪水這么大這么急,而且村民家里的東西、牲畜和草料也沒人安排地方轉移,我們都以為像以前一樣避一下就行,哪知道能淹成這樣?!?/p>

                  石乙澍的解釋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去冬降雪量一些地方超過往年2.5倍,防指今年多次發布預警,但是由于水文測量技術無法準確測量雪量,更沒有預料到氣溫短時間急劇升高,上游會有這么大的來水,造成水庫水位急劇上升而不得不泄洪。

                  行洪區內建起民房成隱患

                  此次洪災伊敏河鎮小屯區735戶均不同程度被淹。“小屯區大部分就在行洪區內,洪水來了它肯定被淹?!币撩艉渔傄晃桓刹康脑捊忉屃诉@次“天災”的必然性。

                  1976年,當地發現煤礦,隨著企業的進駐,1988年成立了伊敏河鎮。伊敏河鎮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收益都特別好,當地的華能伊敏電廠又有很多打工的機會,因此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選擇在這里安家。以小屯區為例,本地戶寥寥無幾,大多數人來自黑龍江省和內蒙古周邊旗縣。

                  但是,由于管理跟不上,不少外來戶在行洪區內私搭亂建,帶來了安全隱患。伊敏河鎮黨委書記李洪慶說:“小屯的一些居民在家里就能看到河槽,來了洪水能不淹嗎?”

                  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水電公司副總經理馬旭東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2009年水庫截流以來,行洪區內又新建了不少居民房和旅游點。

                  行洪區內建房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不光本身肯定被淹,影響泄洪,對下游造成威脅,而且破壞植被,影響整體的生態環境。

                  既然存在諸多隱患,但為什么一直沒有治理呢?石乙澍說,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嚴禁在行洪區內蓋房,也不能種植過高過密的植物,但卻沒有賦予防汛部門執法權,只能靠地方政府管理。

                  但事實上地方管理又相對滯后。據李洪慶說,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旗政府一共組織過4次清理搬遷行動,簡直就是和居民斗智斗勇,但沒有一次成功。1999年,他參加了一次搬遷動員活動,居民們“白天放炮,晚上點火”,輪流值班放哨與政府工作人員對抗。

                  “居民在路口設置鐵絲網,在路上埋鐵釘,那陣勢就像當年對待敵人一般?!崩詈閼c說,幾次動員無果,政府也只能妥協,本著“只要不出事”的原則,動遷的事就這樣被擱置了。

                  此次洪災被淹,小屯區必須整體搬遷,但無論是過渡安置還是整體搬遷,目前看來仍是困難重重。

                  記者采訪時發現,即使很多房屋倒塌、被淹,小屯區居民仍然不愿意搬遷。“往哪搬?地都在這,搬走了怎么生活?”居民閆麗娟說。她的婆家上世紀80年代末就在小屯居住,家里開墾了15畝地,蓋了磚房,養了牲畜,如今一家三代人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讓他們放棄家園,實在難下決心。

                  “前些年政府也組織過搬遷,讓我們搬到20多里以外的五牧場去,啥也沒有,搬去那干啥?”居民徐樹珍說,政府雖然組織過搬遷,但搬遷地點遠離鄉鎮,尤其是離華能電廠太遠,打工不方便,而且說是搬遷,他們原有的房屋、土地、牲畜的棚圈等問題都解決不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搬。

                  李洪慶說,這里的居民大部分戶籍都不在本地,計劃生育、土地劃分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一直難以拿出完善的搬遷方案。轉移是容易的,但對于已經形成20多年生活習慣的居民來講,如何幫助他們延續原有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很困難。

                  群眾損失重 安置面臨困難

                  張守成家里養了300多頭豬,洪水來時他沒來得及轉移出來,他總想著回去看看他家的豬是死是活。5月12日,他偷偷返回災區家中,直到救援人員趕來才將他救出。

                  張守成一屁股癱坐在地上,嘴里不停地念叨“沒了,全沒了?!睆埵爻绅B的320頭豬只剩下20多頭,在水里泡了幾天后已經奄奄一息。曾經讓人羨慕的小康戶如今所剩無幾。

                  記者采訪發現,許多受災群眾都和張守成一樣蒙受了巨大損失。閆麗娟和婆婆、小叔家的房子都被水淹了,雖是磚房,但經過幾天的浸泡,恐怕水退了也難以居住,家里的電器、農機也基本報廢。

                  “我看水退了點,能不能讓我進去拿點東西?我把機械搬出來就行,再泡就不能用了。”居民王桂榮幾乎每天都要向負責警戒的警察央求。她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我就想拿點東西減少損失,哪怕搶救出來兩條被子,晾一晾也能用??!20多年攢起的家當,就這么沒了,從頭開始不知有多難?!?/p>

                  隨著時間的延續,受災群眾的怨氣也逐漸累積,而且大部分針對紅花爾基水庫:“都是修水庫鬧的,以前哪有這么大的水?必須得給個說法。”

                  記者在互聯網上也發現,不少網友都存在質疑,稱水庫泄洪造成洪災肯定是責任事故,要求水庫和政府給受災群眾說法,給予賠償并追究相關人士責任。

                  隨著上游泄量逐漸穩定,下游洪水慢慢退去,災情進入穩定階段,但是當地面臨的困難也許才剛剛開始。

                  據馬旭東介紹,為保下游安全,目前水庫的泄洪量為每秒181立方米,進出水量基本保持平衡。照此速度推算,預計需要1個月左右才能讓水庫水位回到汛限水位,短期內受災群眾很難回家居住。

                  李洪慶告訴記者,目前,在伊敏河鎮設置的5個安置點中,只啟動了伊敏河鎮第一學校,共安置了150多人,更多的受災群眾選擇投親靠友。但由于學校還有學生上課,時間長了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在親戚朋友家長期生活。隨著時間推移,會有更多受災群眾來到安置點。我們另一個比較大的安置點距伊敏河鎮有十幾公里遠,受災群眾都不愿意去?!崩詈閼c說,進入夏季,天氣會越來越熱,無論是住在安置點還是在草場上搭建帳篷,都非長久之計。

                  另外,即使洪水退去,被洪水浸泡多日的房屋也未必能居住,受災群眾必須面臨更長時間的評估、重建甚至整體搬遷過程。

                  從臨時安置到整體搬遷,小屯區的受災群眾還要面臨一段過渡安置期。“救災結束,我們馬上要面臨的工作就是受災群眾財產損失的核算和賠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并且在搬遷之前,如何實現過渡安置,往哪里安置,我們也沒有具體的方案,受災群眾生產生活恢復面臨很大的困難。”

                  李洪慶的擔心并不是杞人憂天,到了10月份,呼倫貝爾地區就可能迎來第一場雪,準備迎接冬季,到那時如果還不能讓受災群眾有一個固定居所,那么將要面臨更多的問題。

                  另外,這次災情逐漸平穩,但是防汛的壓力仍然很大。馬旭東表示,如果再趕上持續降雨天氣,難以預測是否會發生新的災情。

                  調查顯示:水庫建設輕視了民生目標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旗鎮嘎查不少干部群眾都對水庫建設存在質疑。伊敏蘇木畢魯圖嘎查支部書記巴音孟和就表示,水庫并沒有給村民帶來福音,相反還造成了這么大的水災。記者調查到的一些跡象也顯示,水庫建設更多是從企業利益出發,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民生目標。

                  紅花爾基水庫始建于2007年,2009年截流蓄水,2012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水庫以供水和防洪為主,兼顧發電、防凌、灌溉等功能。據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水電公司副總經理馬旭東說,水庫主要是向下游華能伊敏電廠和神華鄂溫克電廠供水,正因為水庫的存在,國家有關部門才最終批復了伊敏電廠三期的濕冷方案。水庫設計供水能力年供水8750萬立方米,但去年以來由于下游用水需求不足,實際供水不到1500萬立方米,水電公司至今已虧損4800萬元。

                  盡管馬旭東一再表示,水庫在這次洪災中承擔巨大風險發揮了消峰和錯峰的作用,但鄂溫克旗一位領導對記者說,旗里沒有什么工業,近年來伊敏河也沒有洪水,所以自身不需要建設水庫,水庫就是企業為了發展需要申請立項的。對水庫而言,攢水就是攢錢。因此,水庫面對春汛預警還一直蓄水,在洪峰即將到來前只用三臺小水電機組泄流,降低了水庫的調蓄能力,引發后面更大的洪災。“就像一桶水,一點點倒出來和一下子全倒出來,能一樣嗎?”

                  記者還了解到,伊敏河下游沒有完整堤防。水庫設計抗洪能力百年一遇,伊敏河鄂溫克段部分堤壩標準只達到十年一遇,一旦水庫泄洪,根本無力防護。在沒有加強下游堤防建設的情況下,空談上馬水庫對抗洪能力的提高,忽視泄洪的可能,結果正式使用不到一年,水庫泄洪便帶來了下游的災難。

                  目前,水庫泄洪后也依然潛伏著很大的隱患。據馬旭東說,水庫的泄洪設計要求是閘門全開,但呼倫貝爾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考慮到下游的實際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求逐步開啟閘門泄洪,使閘門長時間受到洪水沖擊,對閘門結構極為不利。如果對閘門造成永久損傷,使其不能控制啟閉,將對整個汛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本版稿件均由記者張云龍、鄒儉樸、張玥采寫)

                責編:馬珊珊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眼看氣溫開始攀升,不性感怎么點燃夏日熱情。要性...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七月向來是各路大片“占山為王”的時候,而這個七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