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不辭辛苦回家的人們致敬 你們守住了詩意信仰

                2013-02-16 10:24 來源:揚子晚報

                  近日,一位國外漢學家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人只要還在意過春節和家庭團聚,中國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去年春運是31.58億人次,今年估計也不會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最宏大和最繁雜的短期內人口大流動。轉幾十次車算什么?騎摩托車,甚至騎自行車奔行千里又如何?回家!回家!回家!什么也擋不住踏上回家的路,什么也涼不了渴望團聚的心。國慶節很多人是沖“免費”上的路,春節呢,是剛需型出行,免費不免費,我都得上路,都得回家!

                  對這種中國人的集體“行為藝術”,大多數老外可能弄不明白。過春節不僅是中國的文化,更是根植在中國人心中的一種信仰,有宗教的色彩。

                  中國不能算是一個宗教特別虔誠的國家,但中國人的確有一些自己信仰和崇拜的方式。比如詩歌,比如過春節,又比如詩歌與過春節的聯系?!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還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折射出這種文化與信仰的纏繞。

                  林語堂先生曾經在《吾國與吾民》中寫道,如果說宗教對人類的心靈起著一種凈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生萌發出一種神秘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的生物表示體貼的憐憫,那么依我所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一種活躍著的情緒,中國人在他們的宗教里沒有發現這種靈感和活躍情緒,那些宗教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黑暗生活之上點綴的漂亮補丁,是與疾病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但他們在詩歌中發現了這種靈感和活躍的情緒。

                  對中國人來說,過春節也是林語堂所說的那種生活中的靈感和活躍情緒、詩意的生活觀念和對親人的無限深情。所以,我們要堅信,這一年一度的大遷徙,對維護國人的心靈世界和社會和諧,乃至國家穩定,都有不可取代的意義。

                  這些年,即使物欲橫流,即使矛盾叢生,即使曾遭遇命運的不公和前途的不暢,而親人之愛及延伸的“老吾老,幼吾幼”共識卻難以動搖。在我們建構有愛有幸福感的和諧社會認同和期盼中,過春節和回家團聚依然是國人不可缺少的一種信仰,也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不敢設想,如果這種親情回歸和集聚被淡化了,被分散了,許多人不再把過春節當大事了,或我們的過春節沒有了傳統符號的幸福儀式感;如果我們失去了這種虔誠和快樂;中國和中國人會怎樣?萬幸,我們還擁有萬眾一心的過春節。為此,我們向所有奔波在與家人團圓和回鄉路上的同胞們致敬,向所有把過春節仍當做大事并過出詩意快樂的同胞們致敬。我們喜歡維護這詩意信仰的符號,如團聚的年夜飯、煙花爆竹、窗花春聯、拜年祝福……我們厭惡對人們歡天喜地過春節心情和舉動的漠視和調侃。這是我們的盛大節日,也是我們不能再削弱或丟失的詩意信仰!

                  現在不少人愛問,這個社會會好嗎?只要看看中國人過春節的喜悅和勁頭,我們就有了一種希望,也是一種答案。

                責編:劉占英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度假季 沙灘女王泳裝扮美記

                眼看氣溫開始攀升,不性感怎么點燃夏日熱情。要性...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7月內地影市觀影指南

                七月向來是各路大片“占山為王”的時候,而這個七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