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尚未準備好應對老齡社會
《經濟參考報》:可以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大大超出預期,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那么今天的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盧邁:我認為,面對快速到來的老齡社會,中國尚未做好準備。
首先,制度安排滯后。中國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退休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以及相關的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等,都不適應老齡社會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老齡化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突出矛盾是“未備先老”,即社會對老齡化的到來準備不足。
其次,財力準備不足。一方面,養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存在較大缺口。中國公共支出中用于社會養老保險的比例并不高,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也較窄,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金給付水平較低,2011年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2.9%,農村地區的養老金水平也只有每月55元。另一方面,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潛伏著財務危機。有近一半省份的養老金收不抵支,且養老金投資收益率過低,年均收益率長期不足2%,低于同期的通脹率,意味著養老金縮水。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特別是被制度覆蓋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社會養老保險金支出將大幅增長,這必將給中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帶來更大的沖擊。
第三,公共服務體系薄弱。目前我國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未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在公共服務體系中,老年人公共服務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尤其在農村地區,由于年輕人的大量外流和為老服務設施的基本空白,老年人的生活面臨著更大的困境。
建議分兩步走放開二胎
《經濟參考報》:面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報告中提出未來的政策取向是什么?
盧邁:在獨生子女政策實行30多年后的今天,人口問題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過快增長,以獨生子女政策為核心的人口政策體系已經滯后于新的人口變動趨勢,不適應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和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的要求,需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進行政策調整。
近些年,各地在保持現行生育政策穩定的同時,對本地生育政策進行了微調,主要是進行“雙獨”(即夫婦雙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或“單獨”(指夫婦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實驗。其結果顯示,這些政策的實施并未產生顯著的生育率變化,這直接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生活和人口形勢的深層次變化具備了生育政策調整的條件。與此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在一些地區施行“二孩”政策的地區的實踐也證明了,如果具備一定條件,實施二孩政策可以達到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目標,又能受到群眾擁護。
報告提出生育政策調整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依據,是對不同生育方案下人口變化的情景預測。結果表明,對生育政策的調整最為合適的方式是穩步推進。
《經濟參考報》:報告提出的近期調整生育政策的具體方案是什么?
盧邁:報告提出的近期調整生育政策的方案是分放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地區和嚴格執行一孩政策的農村地區即刻放開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實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區放開二胎,實現全國全面放開二胎的目標。
分放二孩政策的確定,基于對不同方案下人口變化的預測和比較。以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量13.40億為起點,以這次普查的人口性別、年齡結構以及總和生育率1.5為基礎,報告分別對“政策不變”、“同放二孩”、“同放單獨”、“分放單獨”和“分放二孩“五種方案下的人口變化做了預測和模擬。
結果表明,仍保持現行的生育政策不變不符合中國人口發展的實際和要求。而全國同時全面放開二孩將會造成短時期內生育水平以及出生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社會保障、教育、就業等產生沖擊和不穩定的隱患。“同放單獨”和“分放單獨”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前兩種方案的弊端,但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貽誤時機,且“分放單獨”還存在操作上的困難。與其他調整方案的預測結果相比,“分放二孩”方案下的生育水平在短期內比“政策不變”、“同放單獨”和“分放單獨”方案要高,但要比“同放二孩”方案低。考慮到生育政策對人口和生育率變化的反應已經滯后,以及發達國家應對低生育率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認為,最為可行的方案是“分放二孩”,即分區域分步放開二胎,這樣,既充分考慮了政策調整時間的緊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內的劇烈變化。(記者 金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