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明交融中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玻埃埃改?,世界記住了兩個漢字――“加油”。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汶川加油”“中國加油”的呼喊讓世界人民見證了中華民族非凡的凝聚力。北京奧運會賽場上,許多外國觀眾把這兩個字寫在臉上,為各國運動員助威。
不久前出版的美國《僑報》說,“加油”這個發音簡單的詞語很難準確翻譯成英文,卻成了最實用、流傳最廣的一個中國文化符號。
透過這個有趣的細節,人們再次看到,中國文化正在對世界產生著日益深遠和廣泛的影響。改革開放30年,也是中西文明交融達到空前深度和廣度的30年。
不可否認,這并非一次平滑的對接,而是在宏觀、微觀層面上都經歷了多番接觸和碰撞。
人們記得一張著名的照片:1978年,法國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首次來到北京,穿著大衣風度翩翩地走在街頭。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些身穿臃腫冬裝的中國人與他保持著距離,好奇地望著他。1979年4月,皮爾·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第一場服裝觀摩會,在引起驚嘆的同時,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當時,很多國人還將時尚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予以批判。
今年,人們看到了另一張照片:8月8日晚,已然一頭銀發的皮爾·卡丹坐在“鳥巢”里,觀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天氣悶熱,他敞開了白襯衣的扣子,周圍是無數中國人——沒有人再向他張望。
?。常澳陙?,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種種有形和無形的溝通、對話、交流、碰撞中,國人逐步拓寬了視野,不斷用新的思維完善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生活方式現代化只是表層的變化,當理性、平等、公正等現代文明精神進一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普遍認同的理念時,人們發現,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積淀的東方古國取得了何等巨大的進步。
當年,鄧小平在訪問美國和日本之后,果斷地提出,中國必須向發達國家學習,再不改革開放就要被開除“球籍”。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正是在虛心學習人類文明并不斷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常澳陙?,我們堅持從國情出發,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源源不斷從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中汲取著營養。北京大學教授馬戎說:“在向其他文明學習的過程中,中國人走過無數彎路,付出慘重的犧牲,最后才曲折地走到今天。但就是在摸索前行之中,國家強大了,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這絕不是抱著古老文明孤芳自賞、封閉鎖國的結果,而是在自尊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與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并虛心學習的結果?!?/p>
與此同時,世界則一點一滴地發現了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獨有的魅力。榮獲國際大獎的中國文藝作品,在俄、法等國舉辦的“中國年”活動,春節、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激起了各國人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讓世界領悟著中國文明的精髓。
“徹底顛覆了我對中國原有的概念和印象。”英國觀眾安迪·霍伊爾這樣形容北京奧運會,“我必須說,中國的正確形象應當是:文化和歷史的底蘊極為厚實,國力相當殷實,科技日益發達,百姓的心態平和而健康?!?/p>
今年8月,西班牙《先鋒報》發表文章,談到了對中國“和”文化的理解:“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對其傳統歷史角色的回歸。沒有對外侵略的歷史和擁有謹慎智慧的特點,正是我們面對這個躁動的世界所需要的?!?/p>
一種語言的普及程度,常常是衡量一種文明影響力的標準。隨著中國的日益強盛,作為中華文化載體的漢語,其使用價值正在提升。
近年來,全球漢語學習熱持續升溫。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說,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近3000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全球漢語學習總人數達4000萬。
正在北京學習漢語的美國留學生史密斯·克魯斯說:“探究古老中國的文化密碼,對我們應對現代文明遇到的各種困惑、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將有很大幫助。”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晚年提出了“文化自覺”的理念和“跨文化對話”的構想,這一倡導無論對于中國還是全世界,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世界文明史昭示了一個真理:文明間的交流融合是文明生命力的源泉。人類文化的進步,一靠批判繼承本國固有的文化遺產,二靠吸取外來的文化成果,實現文化創新。
從這個意義看,30年改革開放的非凡價值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必將被看作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