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稿:全球視野里的中國30年

                2008-11-12 09:10 來源:新華社

                  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的背景下,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更加令人矚目。

                  從一開始,中國的改革開放就不是在封閉的舞臺上自我演繹的故事,而是一個不斷把觸角伸向外面廣闊世界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開放把中國推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也使世界走進中國的步伐越來越快。

                  在中國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外國觀察家們對中國的巨大變遷表示贊嘆,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中國之變,讓人恍如隔世

                  今年54歲的科塞夫是南非一家大型商場負責采購中國商品的業務代表。他說,上世紀80年代初,除了瓷器和茶葉等傳統出口商品外,中國其他可供采購的商品種類很少,讓他覺得非常“為難”。現在,他在采購中國商品時同樣也會感到“為難”,但現在是因為適合南非市場的產品種類實在太多了,讓他難以取舍。

                  科塞夫一前一后的兩種“為難”,性質截然不同,反映了中國商品市場在兩個時代的天壤之別。

                  中國城市面貌的變化更讓不少外國人驚嘆不已。

                  “現在的中國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擁有以驚人速度涌現的高樓大廈和寬闊的高速公路。從上海的新機場到浦東修建有磁懸浮列車。女士和男士們都衣著整齊、色彩豐富,有西裝,也有牛仔褲。人們的衣著穿得像日本、韓國或新加坡等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的人們一樣好。”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不久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但他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即使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樓房也是破爛不堪的。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到處都是自行車,街道上燈光昏暗,人們穿的都是灰色或藍色舊式服裝。”

                  對此,今年65歲的厄中友協副主席莫雷諾有同感。他1976年曾作為厄瓜多爾議會代表團的成員訪問了北京和上海,去年他故地重游。他說:“30年前的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街頭很少能見到汽車。而如今中國大城市車水馬龍、大廈林立的繁榮景象讓人產生恍如隔世的感覺。”

                  但對于許多外國人來說,中國更重要的變化是人的心態、觀念、素質和精神面貌的變化。

                  前荷蘭駐華大使聞岱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初次來到中國的荷蘭人通常都會對中國的開放程度大感吃驚,覺得與書本和報道中所寫的完全不一樣。究其根源,還是我們習慣了以冷戰思維看待一切與‘共產主義’有關的東西。用這種方式來評判當今中國發生的一切,當然是大錯特錯。”

                  聞岱博說,當他2005年首次來華時,“我沒有想到中國這么開放、透明,許多事情都可以公開討論,特別是當人們在餐館里天馬行空地神侃時。”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特拉普爾教授說,1974年他到中國留學時,北京的外國人特別少,外國人一出現就會成為中國人圍觀的對象,有時甚至會有幾百個人圍著看,但“當你真的想與他們交談時,他們卻又都躲得遠遠的”。

                  “現在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他強調。“如今有數不清的外國人在中國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國人再也不把他們當怪物看,而是大方、熱情、友好地對待他們,外國人在中國的行動也十分自由,開展學術研究、查閱資料更是方便多了。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外國人還與中國的官員、學者,甚至普通百姓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說,中國以前強調“自力更生”,現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領導人主張各國合作,以維護全球經濟體系的穩定。“中國的觀念從完全的自力更生轉變為相互依存。我以為這或許是最重要的變化,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整個世界。”

                  李光耀在評價當前中國人的素質時強調:中國年青一代的教育水平及他們對市場、經濟、金融、銀行業、法律及科技的了解不斷提高。許多年輕人到國外留學,不少人已經返回中國工作。中國擴大及新建學校、大學、研究所及智庫等重視教育的做法將會提高下一代中國人的競爭力。

                  “現在許多中國人都能夠閱讀和書寫英文,一些人英語講得很流利。”他說。

                  中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深深打動了莫雷諾。他說,中國人現在呈現出的銳意進取和務實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個社會洋溢著一種民族自豪感,顯得生機勃勃。 

                  中國貢獻,讓人心悅誠服

                  《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作者薩拉邦焦爾尼在“驅逐”“中國制造”一年后發表感言時說:“經過一年沒有中國貨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貨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過這種日子了。”

                  薩拉邦焦爾尼的這番話說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如今,從美洲到歐洲,從亞洲到非洲,許多國家大型商場或零售商店的貨架上都擺放著“中國制造”,既有衣食住行所需的日用品,也有通信網絡設備等高科技產品。

                  “事實上,世界各個角落所有購買‘中國制造’商品的消費者都得益于這些產品的價廉物美,有英國經濟人士甚至說,‘中國制造’使英國人更加富有,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賽因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

                  對于許多外國公司來說,中國的巨大市場是他們發展的重要動力。

                  麥當勞目前在中國有大約1000家分店,每天銷售100多萬份漢堡包。肯德基在中國的分店超過1800家,占其全球分店總數的四分之一。美國公司在華獲利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日本松下電器產業公司總裁大坪文雄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正是因為有中國改革開放30年,松下乃至歐美的其他企業才能夠進入中國,才能夠將產品出口到中國,同時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再出口到日本及其他國家,在相互合作和協助中增加了交流。”

                  在談到今后中國市場在松下全球戰略中的定位時,大坪文雄說,在消費領域,中國的市場擴大最為迅速,因此,如何擴大在中國的銷售,是松下海外戰略的最重要部分,以最快的速度將松下最先進的產品引進到中國,是松下今后銷售戰略的重中之重。

                  如今,對中國的貿易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1972年,當尼克松總統首次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時,美中貿易聊勝于無。2007年,美中貿易額創下了3020.8億美元的新高,是1979年、即兩國建交時雙邊貿易的120多倍。現在,美中兩國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并且已成為全球經濟“雙引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40%。對歐盟來說,中國已是第二大貿易伙伴,2007年歐盟同中國的貿易額達3560億美元,是1975年時的100多倍。非洲同中國的貿易額也從1977年的7.2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33億美元,在30年內實現了百倍增長。

                  中國對減少世界貧困人口所作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中國使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500萬,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責編:梁文君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娛樂圈男神女神當道,個個生的個唇紅齒白傾國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為暑期檔頭一炮,其中隱藏著幾枚重磅炸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