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爛王”許蘭明在修路填坑
許蘭明收到的錦旗
他是個收破爛的,沒有太多收入,卻堅持10年義務修路
服務大眾,他俠肝義膽;十年風雨,他不畏艱險
□首席記者 張志立 通訊員 雷宏麟 文圖
核心提示
10年前,在一次撿破爛途中,一對騎車母女被路坑“絆倒”,刺痛了他的心,萌發了他義務修路補坑的念頭。
沒有津貼,沒有工資,他修路只能“以廢養路”。
10年來,鄉親們走上了“平安路”,留給他的是身上的疤和滿手的繭。
昨日下午,盡管依然是春寒料峭,安陽縣辛村高任公路上,一位老漢正在路上忙得汗流浹背。只見他用鐵锨將裝在三輪車的石灰渣鏟到路上坑洼處,再用锨將大塊的砸爛、推平,然后在上面鋪蓋黏土……
“回家歇會兒吧。”過路人好心相勸。“再填幾個坑就收工。老漢憨厚地笑道。
老漢叫許蘭明,今年56歲,是安陽縣辛村鄉西南莊村村民,至今已堅持義務修路近10年,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活雷鋒”。
A
一念之想,“破爛王”從此結緣填路坑
2001年的清明節上午,老許哼著《破爛王》,像往常一樣趕著毛驢駕車外出收破爛。
當他來到村東的公路上時,恰好碰見一個中年婦女騎車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由于公路沒有及時養護,路面到處是深溝和大坑,中年婦女不時左右調整車頭,繞過坑洼的地方艱難地向前騎行。
“哎呀!”就在老許和中年婦女相遇后走出不遠,小女孩的慘叫聲讓老許停下腳步。原來是騎車婦女和小女孩摔倒在一個路坑中,小女孩的額頭當時就磕出了雞蛋大的一個包。
老許心疼地急忙跑上前將她們攙起,當看到小女孩額頭浸著血跡的大包和身上一身塵土的樣子時,老許的心猛地震顫了一下。
“這只是摔了一個包,要是老人一不小心摔下去,那可是要命呀……”許蘭明瞬間萌生一個想法:要用自己的雙手將這條坑洼不平的道路填平,不讓鄉親們再被“路坑”絆倒。就是這一念之想,老許走上了長達10年之久的補路“事業”。
B
526個路坑,只是老許10年修路的一個縮影
今年2月10日下午,新年剛過,老許就背起鐵锨、洋鎬、鐵釬,騎上三輪車拉著白灰,開始修復該鄉3.5公里長的高(利)和(仁)公路上526個坎坷不平的路坑,這些路坑是他年前就數好的。
據該村村主任劉萬勇說,該條公路地處安陽縣、內黃縣、湯陰三縣交界,位置偏遠。平時十里八村拉磚、拉沙子和貨物都是從這條道上過,由于年久失修,自2001年以來便被大車軋出很多深溝和大坑。
由于當時天氣寒冷,他為了挖掘土方與白灰攪拌,近六旬的人甩開膀子,掄起四五斤重的洋鎬,先撬開冰封的土層,再把土運到公路上與白灰混合在一起,二次裝車,配上其他原料,把一個個路坑逐一填平。
就在他修復第46個路坑時,土方和白灰均“彈盡糧絕”。無奈,他傷心地蹲在路上,低頭沉默。他忽然想起,西和仁村劉根得家尚有3間房屋拆后的舊瓦堆在其家門前未曾使用,他試著來到劉家說明來意,劉家人竟爽快地答應了。而像劉家一樣幫他提供修路磚瓦的還有該鄉西南莊村許保群、劉佩學,西伏仁村陳新平、陳佩君等6名好心人。
正當他高興地拉著舊瓦走在路上時,三輪車胎卻突然爆了。此時,他推著350公斤重的三輪車,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向東和仁村劉保龍修車鋪求援,直到把最后一車舊瓦拉完,他才氣喘吁吁地癱坐在路上。
“這526個路坑只是老許義務修路的一個縮影。”劉萬勇說,老許義務修路近10年來,到底修了多少個路坑,恐怕連老許自己也算不清楚。
C
從埋怨、心疼到加入,老伴成了他最忠實的支持者
老許義務修路的事兒在村里傳開后,一些風涼話也傳開了:“是不是有誰花錢雇他?”“他是不是吃飽了撐得沒事干?”“這老頭是不是有病啊?”……
令人欣慰的是,老許的堅持換來了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老伴陳花琴就是從最開始的埋怨、不支持,到后來成了他最忠實的支持者。
“開始我很不支持他,還天天埋怨他。”陳花琴說,當時聽到鄉鄰們說老伴的風涼話時,她心里很難受,曾多次埋怨老伴,并一再勸說他,不要再去修路了。但看到老伴每天修路回來痛并快樂著的樣子,自己也慢慢理解了他。但有時看到老伴累得腰酸背痛時,她也會暗暗心疼掉淚。
“我和你一起去吧,你累了我還能替你一會兒。”終于有一天,陳花琴加入了補路“隊伍”中。但繁重的勞動很快讓陳花琴吃不消,沒有堅持多久,她便累倒了。
D
“以廢養路”,
他把賣破爛的錢變成“養路費”
義務修路也需要投入。原來修路靠毛驢拉東西,據陳花琴回憶,2008年老許提出,毛驢拉東西太慢,不如賣掉購買一輛電動三輪車,這樣補路時就能提高效率了。但由于她喂養毛驢多年,和毛驢很有感情,所以堅決不同意賣。
一天中午她下地回來,發現拴在院子里的毛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輛嶄新的電動三輪車。
盡管事情已經過去三年多了,可提起老伴偷偷賣毛驢這件事,陳花琴還是“耿耿于懷”。
其實,老許真正的投入,是把他賣破爛賺的錢變成了“養路費”。比如平日修路,如果找不到石灰渣,他就掏錢去一些企業廠礦購買。
E
在修路時,
過往司機常鳴笛向他表示敬意
十年過去了,如今,老許身上的傷疤、手上的老繭,無不見證著他義務修路不輟的感人事跡。
2010年7月的一天下午,老許在內黃縣豆公鄉豆公段公路上義務修路時,突然一輛豪華轎車在他面前停下。“真對不起!我馬上給您挪下三輪車。”許蘭明以為是自己修路影響了人家通行,趕緊道歉。可轎車司機下車后,在路上邊看邊踱來踱去,這讓許蘭明有點莫名其妙。
“這是你修的路?誰讓你在這兒修的?一天多少錢?”這番問話,他不知聽過多少次了。老許微笑著說:“這位小老弟,我是自己從安陽縣過來義務修路的,你不介意吧?”“你真的太偉大了!像你這種無私奉獻的大好人現在真的不多了。我是安陽縣新型長城建材廠的,明天給你送條煙來。”
“你千萬別這樣,我從不收人家的禮。”老許說,類似的事他碰到過不少。在多條他修過的路上,不管是本地司機或外地司機都認識他,而且行車看到老許在路上修復路坑時,都會向他點頭示意,或以翹起拇指、鳴笛等方式表示敬意。
自2010年以來,內黃縣豆公鄉北街磚廠和該鎮和仁村運輸聯隊、南伏仁村運輸聯隊、安陽縣新型長城建材廠,分別敲鑼打鼓給他贈送了錦旗。他本人也被辛村鄉政府評為“義務護路標兵”。而這一面面錦旗的背后,卻記錄著老許的艱辛和汗水。
沒有津貼,沒有職務,沒有回報。老許圖的到底是啥?
“墊個路,平個坑,不費啥力,感覺這一天沒白過。”許蘭明老漢說,“也許是修路多年形成了習慣,現在我只要看到路上有一個坑,心里就發堵。而每填平路上一個坑,就感覺好像為自己、也為大家解了堵,心里覺得非常暢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