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生到學校不是學知識的,反倒成了物業保安,不禁讓人疑惑,學校這又是唱的哪一出戲?不上課反而學起了怎么當物業、怎么做保安,這合適嗎?
每天上午8時許,一群身著制服佩戴胸卡的學生就會準時出現在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長沙航院)宿舍樓、圖書館、辦公樓等多個場所,拿著掃把、撮箕、垃圾桶等工具在校園里打掃衛生。加上由學生站崗執勤的校門,成為該院獨特一景。(11月30日 中國新聞網)
學生上課不再是坐在教室里,坐在課桌前,反而是拿起工具、穿上制服,干上了物業保安的活兒,索性,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直接就不聘用物業保安,這項工作全由學生包攬了,甚至還為此專門開設了一門勞動教育課,學生要畢業,必須勞動課先合格。乍一看,這樣的新聞似乎是無稽之談,學生到學校不是學知識的,反倒成了物業保安,不禁讓人疑惑,學校這又是唱的哪一出戲?不上課反而學起了怎么當物業、怎么做保安,這合適嗎?
其實,近年來,如此另類的課程卻與學生畢業掛鉤的不在少數,比如“不跑10個馬拉松不能畢業”“不拔草不給畢業”“不會游泳不給畢業”……大多網友已經見怪不怪。針對人們的疑惑,學校給出的答案是“人人參加勞動教育是該院辦學以來的傳統,不僅學生如此,老師也不例外”。從學生的反響來看,似乎大家也很認可這樣的模式。將勞動教育課成績直接與優秀大學生評定、國家獎助學金等掛鉤,從而鼓勵學生熱愛勞動、主動勞動,筆者看來,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背后,實則也是學校的一番用心良苦。
對于如今的“90后”甚至“00后”而言,大多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出生開始就有著良好的生活環境,嬌生慣養較多,參與家庭勞動的機會卻并不多,所以學校通過這樣一種模式,讓學生知道勞動的艱辛,更學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就學校的出發點而言,顯然無可厚非,但是,筆者認為,學校此舉值得贊揚和學習推廣的同時,還需注意把握好尺度。
要畢業先過“勞動關”,雖然有其道理,雖說是為了讓學生們知道勞動光榮,知道什么是自力更生,但是,勞動最終還是要靠自覺,學校雖然是為了學生好,但倘若僅僅是通過高壓手段強加給學生,學生也只會把勞動當作完成任務、修滿學分,學生的行為也只是被迫接受,并非真正的心理認可,如此而言,就失去了勞動的意義。因此,要通過這樣的勞動教育課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這才應該成為這門學科的目的。其次,畢竟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學校想讓學生體驗勞動的意義之余,切不可把在校學生當作學校安全保衛工作的主力軍,更不能成為節約開支、不聘請保安物業的借口,安全衛生等后勤保障性工作還是該有專人負責。
總之,學生當保安物業,學校雖是煞費苦心,但必須把握好度,才能讓勞動教育課的意義真正得以體現。(文/蘇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