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尋訪>正文

                陳鵬

                個人簡歷:

                1978-1983年,鄭州衛校任教

                1983至今,鄭州市二院眼科任醫師

                個人榮譽:

                2004年 鄭州市十大誠信服務標兵

                2004年 鄭州市文明市民

                2005年 鄭州市科技創新先進個人 、行風建設先進個人

                2006年 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

                2007年 鄭州市優秀衛生工作者、遵守職業道德十佳標兵

                2008年 鄭州市十大人民健康好衛士

                2010年 河南省創建白內障無障礙省先進個人

                2011年 鄭州市干部保健工作先進個人

                2012年 鄭州市衛生局頒發“鄭州市名醫”

                組照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陳鵬:擔起醫生應有的責任 做一位“明醫”

                本站記者 :駱瓊 文/圖 2013年04月05日 18:32:00

                  映象網訊(記者 駱瓊 文/圖)每天手術排得一臺緊挨一臺,做完手術,即便不是坐診時間,也會有很多患者在等候。面對患者的期盼,陳鵬從不懈怠,不管自己多忙多累,他都會打起十二萬分的熱情和激情,為患者排憂解難。

                  “為病人看好病,是我唯一能做并一定要堅持做好的事。”鄭州市二院眼科任醫師陳鵬正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醫生應當承擔的責任。

                  出生醫生世家 立志行醫

                  陳鵬出生于醫學世家,從小就受父輩的耳濡目染。

                  小時候,家里經常有一撥又一撥的患者來看病,陳鵬的父親總是熱情耐心地為患者把脈問診,從不生氣發火。

                  “既然找到家里,說明患者很著急,這也是對我們的信任,當醫生的就有這個責任為病人看病。”父親總是這樣教誨陳鵬。

                  不知不覺中,陳鵬也走上了醫學之路。他暗下決心:立志當一名優秀的醫生,為患者解除病痛。

                  參加工作后,他主攻眼科。為掌握這門專業,每天下班后,他在食堂匆匆扒拉幾口飯,然后就泡在書海里。

                  3年里,他的讀書筆記就有厚厚的十多本,足足20多萬字。

                  光有理論不行,為積累經驗,他幾乎把家安在了單位。只要有眼科急診、疑難病人,他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積極參加診斷、搶救,認真觀察、學習,甚至幾天幾夜地守在病人身邊,仔細觀察病情變化。

                  陳鵬說:“每當遇到困難或者松懈時,我都會想起小時候父親診治病人的情形,想起父親對我的諄諄教導。”

                  在父親的激勵下,陳鵬時時刻刻都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也沒有忘掉自己的志向。就這樣,他在鄭州眼科界創下了無數的第一,獲得了無數的榮譽。

                  當記者問及他是如何看待這些成績時,陳鵬雖然只回答了短短的6個字——“這是我的責任”,但語氣卻是那樣的堅定。

                  用實際行動詮釋醫生的責任

                  在名詞解釋里,“責任”有著這樣的含義:自身應做之事。

                  “作為醫生,為病人看好病,是我唯一能做并一定要堅持做好的事,這便是我的責任。”陳鵬說。

                  周一、周三門診時,陳鵬都會將掛號的病人限制在20人以內,因為他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來為求醫的病人診治。陳鵬說,排隊掛號一小時,看病2分鐘,這不僅是對病人的不負責,更是對醫生自己的不負責。

                  “他對病人非常認真,疑問解答都很到位。”護士高珊珊告訴記者,“別說休息了,忙的時候連水也喝不上一口,從早上連軸轉一直到下午一兩點。”

                  很多醫生看病,往往都惜字如金,很少說話。患者多問幾個問題,往往會招來醫生不耐煩的回答。但陳鵬與此相反,時刻將患者當做自己的親人、當做自己的朋友,從各個細節為患者著想。

                  由于接診對象包括老人、中年人、小孩等各個年齡層,陳鵬在給患者解釋一些病癥時,都會會做一些形象的比喻,用簡單易懂的表述讓患者明白。他把人眼和鷹眼的構造做比較、把人眼比作照相機,既通俗易懂又讓人印象深刻。

                  有時,遇到有很多問題的患者,陳鵬還主動將自己的手機號寫給患者,讓患者隨時和他聯系。

                  做名醫 更要做“明醫”

                  “做醫生不能光做名醫,醫德也要好,要做一位‘明醫’”陳鵬說。

                  “明醫”,不僅要為病人看好病,讓病人明明白白看病,還要幫助患者看好錢袋子,不亂開藥,不開高價藥,不讓病人花冤枉錢。

                  2012年,44歲的劉先生突然感覺看東西有些模糊,單位體檢時醫生告訴他晶體混濁,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在愛人的陪同下,他來到鄭州二院,被診斷為先天性白內障。

                  “年齡大了,視網膜調節能力受到了影響。不過這是穩定的,不會發展。”陳鵬告訴劉先生,“可以不做手術,定期觀察,點點眼藥水,看不清字了,可以驗光配鏡。”聽到專家給予的答復,劉先生和愛人松了一口氣。

                  一瓶眼藥水、一副眼鏡就讓病人安心,這就是陳鵬。

                  去世后 自愿捐獻眼角膜

                  在和陳鵬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到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每年需要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有100多人,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做手術。在等待角膜的過程中,不少患者因為長期等不到角膜而錯失了治療時機,失去了重見光明的機會。

                  “現在每家醫院眼科,都有一批患者在排隊等角膜。我們醫院眼庫建立十多年了,但因為捐贈者寥寥,并沒有庫存角膜。”鄭州市二院眼科主任陳鵬感嘆,該院眼庫和很多醫院的眼庫一樣,都是“有庫無眼”。

                  “將來等我死了以后,我會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如果這附軀體也能用上的話,我也準備捐給醫科學校供學生研究。”陳鵬走到窗戶前,望著旁邊的衛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