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黃河博物館可能就要平移了 記者 鄧萬里/攝
【新聞摘要】
去年,因和鄭州地鐵紫荊山站施工區域沖突,黃河博物館面臨被拆除的危險。
因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來,地鐵公司針對黃河博物館的拆遷問題提出了三套方案。最終,國家文物局對方案進行了批復,采取了第三種方案——利用周圍區域,進行建筑主體平移。
“這次主樓平移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向東平移33.2米,第二階段向南平移17米,第三階段再向東平移33米,第四階段向南平移17米。”施工現場的技術工作人員曹工說,最終將向東南方向平移100米,黃河博物館主樓將坐落在金水河北岸。
分析
第一期,主樓向東平移33.2米
去年,因和鄭州地鐵紫荊山站施工區域沖突,黃河博物館面臨被拆除的危險。
因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來,地鐵公司針對黃河博物館的拆遷問題提出了三套方案。最終,國家文物局對方案進行了批復,采取了第三種方案——利用周圍區域,進行建筑主體平移。
“這次主樓平移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向東平移33.2米,第二階段向南平移17米,第三階段再向東平移33米,第四階段向南平移17米。”施工現場的技術工作人員曹工說,最終將向東南方向平移100米,黃河博物館主樓將坐落在金水河北岸。
未來
拆除的附屬用房將“復原”重建
在施工現場,呈“工”字形磚木混合結構的主樓內部已經被鋼材包圍。
曹工說,按正常速度,平均每天可平移3到4米。目前,博物館主樓已被“架空”,用來平移的上、下軌道間,已經填上了300多個鋼滾軸。“如果進展順利,一周左右就能平移了。”
建于1955年的黃河博物館是鄭州頗具時代特點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水利行業博物館,被稱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其1957年改名為“治黃陳列館”,1960年初,因國家經濟困難而閉館。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視察黃河二十周年重新開館,改名為“黃河展覽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由舒同先生題寫館名。
在現場,黃河博物館建筑南側的附屬用房已被拆除,北邊的附屬用房也要被拆除。
據介紹,附屬用房拆除屬于“保護性”拆除,大梁、房檁、窗戶、磚塊和石膏雕塑板等拆除后,每件建筑材料都有一個編號,地鐵施工完成后再恢復建筑原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