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后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

                  新華社記者采訪全程參與規劃編制的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權威解讀規劃5大看點。

                  大科技:從科技規劃到科技創新規劃

                  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本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許倞:規劃最顯著的特征,是不僅僅為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更加關乎國民經濟主戰場,關乎面向科技前沿,關乎面向重大需求。

                  高起點:從立足眼前到兼顧當前長遠

                  規劃作了六項總體部署。前兩項要求圍繞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劉德培:規劃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研究。國家對顛覆性技術要有預判、預警和預置,以此保證在未來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擁有競爭力。

                  許倞: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從長期跟蹤進入領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階段。因此,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領性,更加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影響。

                  全鏈條:從“象牙塔”到創新全鏈條

                  規劃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李萌: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它強調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進行全鏈條設計。

                  呂薇:本次規劃從創新全鏈條出發,體現了整體性協調性,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

                  新空間:從局部示范到多層次推進

                  規劃指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呂薇:規劃亮點之一是突出區域創新。中國各個地區發展階段、創新要素的分布和創新能力相差較大,不可能齊步走。規劃提出拓展創新發展的新空間,強調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和促進區域創新協調發展。

                  寬格局: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世界

                  規劃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深入參與全球創新治理。

                  李萌: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說明創新自信增強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格局。

                  薛瀾:未來,中國將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吸引海外資源,探索試行技術移民;更多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體中發揮應有作用。

                  《規劃》面向2030年“深度”布局,一系列重大項目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遠近結合、梯次接續,值得期待。

                  深空——

                  建立空間站。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空間站試驗核心艙,以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為全面建成我國近地載人空間站奠定基礎。

                  嫦娥“飛天”。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后續等深空探測工程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

                  啟動火星探測。到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高起點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現我國月球以遠深空探測能力的突破。

                  研制重型運載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500噸級液氧煤油和220噸級液氫液氧兩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關鍵技術。

                  深海——

                  建立深海空間站。開展深海探測與作業前沿共性技術及通用與專用型、移動與固定式深海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

                  研制全海深潛水器。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潛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級潛水器作業應用能力。

                  深地——

                  “深地”項目,既包括地球深部的礦物資源、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也包括城市空間安全利用、減災防災等方面的內容。

                  深地資源勘探。實現深部油氣資源8000~10000米、礦產資源1000~3000米的勘探能力,建立3000米深度礦產資源勘查實踐平臺、深層油氣和鈾礦資源勘查實踐平臺。

                  加強極區科研。探索設立大型極區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提高我國極地科研水平和技術保障條件。

                  深藍——

                  “天地一體化”。推進天基信息網、未來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的全面融合,形成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大數據。突破大數據共性關鍵技術,建成全國范圍內數據開放共享的標準體系和交換平臺,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大數據產業集群。

                  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構建網絡協同制造平臺,研發智能機器人、高端成套裝備、三維(3D)打印等裝備,夯實制造基礎保障能力。

                  據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