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1.9億元!”這是上周滬市一周五天的成交量總和,扣除因節假日占去部分交易日的非完整周,這一“地量”也創造了自2014年7月第四周(5212億元)以來的新低。

                  成交量重回上輪牛市啟動之初,“地量地價”的歷史規律能否再現?盡管市場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仍存較大分歧,但對當下“存量資金博弈”的定性,卻讓市場各方達成共識。

                  “目前,不同風格的基金管理人都將各自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擇股型的更加強化研究能力,去偽存真尋找抵御下行周期的真成長,而擇時型的則將擇時周期由以往的月、季、年精確到現在的旬、周、日。”某基金管理人稱。

                  不過,一個讓市場對增量資金憧憬的積極現象是,在市場重回3000點下方后,一些秉承價值投資的老股民和市場大戶再度活躍起來,他們曾是去年上半年沖頂時的冷眼旁觀者,卻在市場歷時一年的下跌后,近期開始逐步“加倉入場”。

                  “存量博弈”成市場共識

                  1268.4億元、1400億元、1494億元、1241億元、1237.9億元——這是過去一周滬市每個交易日的成交量,日均1328.38億元的成交量不僅刷新了近兩年的絕對低量,也讓當前市場存量博弈的特征呈現得日益明顯。

                  與極低的成交量相一致的是,上周每個交易日的滬指波動區間也比以往大幅收窄,除上周二跌幅在1.27%外,其他四個交易日的漲跌幅均不足1%,市場交易的清淡從中可以窺見一斑。

                  最近,廣發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杰注意到市場有些“不正常”的特征:大家張口閉口就是“國家隊”;大家普遍悲觀,卻以不低的倉位做短線;即使樂觀的投資者,也發現找不到真正敢下手的股票。

                  陳杰進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存量資金博弈帶來的扭曲心理下,市場的熱點輪動非常快,沒有賺錢效應,也沒有一條持續的行業主線,這樣就很難吸引期望通過布局核心產業,來賺取長線收益的資金入場。

                  與陳杰觀點類似,上海凱石投資高級分析師桑柳玉也認為,當前市場存量格局已成,股市對場外資金吸引力不足,而在沒有增量資金入場的情形下,未來指數仍以震蕩走弱為主,但繼續大幅下跌的風險也不大。

                  杠桿資金是窺視市場資金的一面鏡子。5月19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為8289億元,相比上周下降62.69億元,融資余額在近期市場走弱的情況下,持續下降,目前已經回落至2014年底的水平。

                  談及成交量的今非昔比,歌斐資產FOF基金董事總經理寧冬莉解釋稱,自股指期貨工具被限制后,從事量化策略的對沖基金都無法正常發揮,這是造成當前兩市成交量大幅萎縮重要原因之一。

                  寧冬莉發現,“今年市場非常不好做,很多擇股型的管理人,最近都將大量資源花在研究上,甚至超配了比以往更多的研究員。”她判斷,今年市場大概率將價值回歸,屆時最優質的上市公司將得到機構的認可。

                  在存量博弈的環境下,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的生存之道也大為不同。擇時能力強的基金經理,會將擇時策略發揮到了極致,精準控制倉位以求絕對收益,而擇股能力強的基金經理,則強化研究能力,以期找到抵御周期的“真成長”。

                  對于一些規模略大的基金而言,“多策略”趨勢也非常明顯。因為市場有情緒存在,一種策略很難為客戶創造絕對收益,很多基金管理人也將產品線延伸到商品期貨、港股甚至海外市場,這也是應對這場持久戰的新策略。

                  擇時派:精準控倉鎖定“絕對收益”

                  “今年要打好防守反擊,你看世界杯歷史上的傳統強隊,都是防守能力特別強,他們首先是堅決不能輕易丟球,其次才是抓住機會要大膽突破攻門。”談及當前環境下的生存之道,以擇時能力見長的北京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比喻稱。

                  在陳宇看來,其實市場并不是特別差。理由是,宏觀上新興行業仍在快速發展;流動性上“錢無處可去”仍困擾很多投資人。因此,當前股市當前最大的風險是估值風險,最主要的矛盾是供給不足的矛盾。

                  如何把握存量博弈市的賺錢機會?陳宇給出的投資建議是:“大跌大買,大漲減倉。”在他看來,現在估值合理并不多,滿倉操作壓力會比較大,要借鑒軍事大師戰場上的“逐次抵抗”的戰法,在每一個賣壓衰退的時點反沖鋒。

                  當然,即便市場不存在整體性市場機會,卻存在一的結構性機會。陳宇也建議把握股票結構性的分化:對于沒有業績、講故事的,要盡早壯士斷腕;而對于有估值支撐、業績向好的,一旦跌出價值就要敢于買進。

                  與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擇時”策略相似,最近發行中的兩只主打“保本”概念的公募基金經理,也將“擇時”能力提高到空前高度。

                  “在這種波動較為劇烈的行情中,收益與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之間的平衡顯得尤為重要。”建信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經理李菁稱,今年要做好“波段性”的投資機會,在保證本金金額安全的基礎上,力爭為保本基金創造超額收益。

                  談及保本基金的投資策略,長盛同享保本基金擬任基金經理蔡賓告訴上證報記者,在經濟尋底和股市寬幅震蕩的市場格局下,“先保本,再增值”的投資策略是當前市場形勢下的穩健選擇。

                  “當前市場開啟震蕩模式,配置保本基金恰逢其時。”蔡賓認為,存量資金博弈格局短期難以得到實質性扭轉,當前股市處于縮量、窄幅震蕩、低波動率狀態,不具備較強的趨勢性機會,但配置保本基金具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

                  今年以來,出于風險的考慮,投資人對股票型基金多有畏懼心理,一些“固收型”、“保本型”、“定增型”產品,甚至涉足一級市場的類PE、VC的創新產品,卻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市場的追捧。

                  近期,匯添富也新發了一款主打“多策略”的基金,在其基金經理趙鵬飛看來,“多策略”主打股票定向增發,它具有“折價買股”的優勢。例如,1年期定增股票平均折價率為18.61%,相當于在2300-2400點左右買入。

                  擇股派:加強調研布局“真成長”

                  相比自上而下選股的“擇時派”基金經理,一些擅長自下而上選股的“擇股型”基金經理則在近期加大了調研投入,他們渴望能夠去偽存真,尋找到能抵御市場下行風險的“真成長”。

                  作為追求絕對收益的知名私募,朱雀投資的投資策略十分清晰,即在存量博弈的格局下,尋找“結構性行情”機會。“目前市場向下調整的空間有限,但時間維度還沒有結束,若市場再次下跌將提供加倉機會博反彈。”朱雀投資相關負責人稱。

                  最近一段時間,白酒、家電、養殖等板塊走勢較強,機構間“抱團取暖”情形再現。上述朱雀負責人稱,市場的中期風險應關注人民幣匯率,不過,在這輪調整后,可以精選一些被錯殺的成長股。

                  與朱雀的投資邏輯相似,觀富資產最近的策略是“積極選股、淡化指數”:中短期做通脹主題,主要在能源類、能源設備、農業類、可選消費等傳統行業;中長期盯著新藍籌,大概率在農業現代化、制造業高端化、服務業規模化等領域。

                  尋找哪些結構性投資機會?益民基金給出的配置建議是,包括新興行業中的新能源、VR、人工智能等,以及傳統行業中的供給側改革、產品漲價主題。理由是,一季度盈利雖有改善,但全面持續回升概率較小,結構性一些變化值得關注。

                  存量格局下,九泰基金認為市場機會更多來自于“結構性機會”,一是具有估值優勢和符合弱市中市場配置偏好的板塊,如電力和公用事業、家電;二是具備政策面利好的行業,如血制品、非銀金融;三是一季報表現靚麗且盈利趨勢較好、景氣度較高的行業,如食品飲料(白酒)、新能源汽車。

                  “由于市場仍偏弱,主題熱度和持續性明顯偏弱,參與的收益風險比偏低。”九泰基金在主題投資上給出建議是,關注互聯網彩票和土壤修復。互聯網彩票有望受益于重啟預期的抬升。“土十條”即將公布,資金瓶頸也有望邊際改善。

                  在很多市場人為存量博弈困惑時,一個積極信號開始出現。記者調查發現,近期一些秉承價值投資的老股民和市場大戶再度活躍起來,他們曾是去年上半年沖頂時的冷眼旁觀者,近期卻開始逐步“加倉入場”。

                  上周,來自江蘇的“大戶”于君將倉位提高了一倍,并將持倉結構做了一些“微調”,除保留一兩只大藍籌股外,也新加了部分中小市值的股票。在他看來,目前的點位已是“相對底部區域”,只要做好大類資產配置,就不用過于擔心。

                  “資金入市有三個階段:首先是超級大戶入場;其次是機構投資者入場;最后是散戶入場。目前,超級大戶入市還沒有看到,預計下半年養老金將入市,但初期資金不大,難改當前資金供需的大格局。”一位資深市場人士稱。

                  “地量地價”、“大戶入場”……這些預示市場見底的特征,能否再次應驗,并不好判斷,但無論是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還是延續相對排名的公募基金,當下都并不悲觀,反而在市場不明確的情況下,格外注重調研的分量。

                  來自格上理財的統計顯示,5月9日至5月15日滬深兩市共有131只個股獲得私募機構調研,其中,計算機行業最受歡迎,有20家上市公司受私募調研,其次是機械設備和電子行業,分別有11、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