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周口 > 正文

                周口男孩高分考入哈工大 家境困難為學費發(fā)愁

                2016-08-04 17:28 來源:大河網

                  今年這個暑假,對于周口市太康縣板橋鎮(zhèn)的19歲男孩兒董楠(化名)一家來說,既滿懷期待又惴惴不安,“都想讓我考上個好學校,但又發(fā)愁到時候拿不出恁些學費。”

                  作為家中的老小,以648分考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董楠,承載著一家人的大學夢,但面對一年4000元的學費和生活費,打零工的父母著實犯了愁。

                  “只要第一年學費解決了,以后的(學費)就不那么擔心了。”雖然還未走進大學校園,但董楠已經計劃要兼職打工,為自己賺得學費和生活費,“有能力和時間了,就得靠自己。”

                  【自強】

                  不愿申請貧困生補助

                  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

                  為了多掙些錢,董楠的父親董勝(化名)跑到浙江,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干的都是出力氣的活兒,清理工地的垃圾,打打地平,搬搬鋼筋。”

                  因為打地平的機器噪音很大,做了幾年后,40多歲的董勝就出現了聽力下降的情況,“離俺爸一米多遠說話,他都聽不太清了。”身體出現不適,加上三個孩子都在老家上學,而家里老人又突發(fā)疾病,擔心愛人趙霞(化名)一個人顧不過來的董勝回到了老家。

                  沒有了董勝打工的這筆收入,依靠種地為生的一家人,生活愈加困難。而就在這時,趙霞無意中得知董楠所在的學校有貧困生補助,可以提供給家庭貧困的學生,于是她就和兒子商量是否可以去申請補助。

                  但她的這一想法卻被兒子否定了。“俺班還有家里條件可差的同學,這種機會應該留給更加需要的人。”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董楠甚至說如果母親去找老師講家里的情況,他就不去上學。

                  雖然家里困難,但每次的慈善捐款他都積極參加。“學校組織過幾次捐款,有次我捐了10塊錢。”董楠說話的語調弱了下來,輕嘆了一聲,“我也沒那么多錢。”10元錢,可能在不少人眼中算不了什么,可對董楠來說,這是他三四天的伙食費。

                  【努力】

                  知道不識字的苦

                  全家拼命供他讀書

                  “仨孩兒中間,老小(董楠)學習成績最好了。”董楠的哥哥今年23歲,姐姐21歲,要同時供養(yǎng)這三名學生,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壓力可想而知,尤其當董勝無法外出打工后,家里的情況更加艱難,如何能讓三人同時上學,成了董勝夫妻十分發(fā)愁的事兒。

                  “想來想去也沒啥好辦法啊,那只能誰學習成績好,讓誰繼續(xù)讀書。”為了將家里最好的資源留給成績最好的董楠,董楠的哥哥放棄了上高中的機會,早早輟學外出打工了,而他的姐姐在上完技術學校后,也開始掙錢養(yǎng)家。

                  “大兒跟妞兒都可懂事,一掙錢就拿回來,讓給他(董楠)買點好吃的。”趙霞說。

                  為了照顧董楠,也為了多掙些錢,在董楠上高三后,趙霞就在太康縣城找了一份保潔的活兒干,不過越是這樣工作,她越是想要兒子好好學習,以后不再重復他們現在的生活。

                  “不識字苦啊,你只能出苦力,有時還讓人看不起。”趙霞說,正因為這樣,他們一家人才會拼命掙錢供董楠讀書,希望他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希望他能實現一家人的大學夢,“沒去過大學,只等著他上學了去看看。”

                  【“摳門”】

                  住6人間還是4人間宿舍?

                  “6人間啊,多熱鬧”

                  對于董勝一家來說,兒子董楠幾乎是他們的全部希望,而董楠也沒有辜負全家的期望,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到了學習上。即便是這個被很多學生稱為最輕松的暑假,他依然每天堅持看書。

                  “我制定有計劃,每天都要看看英語,害怕一放松就忘了。”就在不久前,董楠借來了大學英語四級的考試材料,每天拿出固定時間,用來背單詞和預習,且因為他報考的是化學專業(yè),心思細膩的他還借來了大學化學的教材,“都說大學比高中輕松了,但我感覺戰(zhàn)斗才剛打響,我得提前做好準備。”

                  對于自己的生活,董楠也很苛刻。根據入學通知書上的介紹,董楠可以選擇住6人間和4人間這兩種宿舍,當河南商報記者詢問他要住哪類宿舍時,董楠笑著說,“6人間啊,多熱鬧。”當記者接著問6人間住宿費多少時,董楠沉默了一下,說:“一年800(元)。”

                  董楠對自己“摳門”,不僅在這一件事兒上。上高中后,董楠住校了,一日三餐幾乎都要在學校吃。也是從那時起,董楠愛上了饅頭,幾乎每頓飯的主食都是饅頭,對此,他的解釋是:“一塊錢倆饅頭能吃飽,四塊錢的米飯吃了胃里‘難受’。”

                  【計劃】

                  他已計劃好了要去打工

                  靠自己賺學費和生活費

                  

                  “俺這孩兒的成績還算不錯,也懂事,要是不上大學,真是太可惜了。”趙霞說,目前全家的收入,主要來自種地和她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資,大兒子和女兒也會經常給家里寄錢,但大兒子要結婚了,不能再給他增加負擔。“不給他(董楠)上吧,可惜了他的成績。給他上吧,又哪來的錢呢?”

                  父母的擔心和糾結,都被董楠看在眼里。他悄悄地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其實只要第一年學費解決了,以后的(學費)都不那么擔心了。”

                  董楠說,他之前聽別人說過,上大學后,相對比較自由,周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做兼職,“我學理科,可以去做家教,既鍛煉了自己還能掙錢。”雖然還未走進大學校園,但董楠已經做好了打工賺錢的計劃,“以后有能力和時間了,就得靠自己賺學費和生活費了,不能再讓父母操心。”

                責編:劉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