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種賣得怎么樣?”“我們從8月20日起開秤,現在差不多賣完了,農民都拉回去種上了。”“哪些麥種好賣啊?”“矮抗58、浚麥99-7、平安8號等6個品種抗性好,產量高,農民最喜歡。”
10月8日,市種子站站長張洪偉來到浚縣豐黎種業鉅橋分公司,和正在忙著銷售的工作人員王懷英交談起來。隨著一車又一車的麥種從倉庫里拉出,原來滿當當的倉庫一點點地空了,這些麥種也都運抵田間地頭,深深地埋進肥沃的土地里。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在創建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的進程中,我市加大了優良品種推廣力度,130余萬畝的播種面積優良品種覆蓋率在95%以上,從而帶來了一個又一個豐收年。
培育——27個品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10月6日,市農科院院長、育種專家程相文和同事一起來到市農科院的試驗田里,隨著第一個籽粒飽滿的金黃色玉米棒被小心翼翼地摘下,一車又一車的玉米回到院子里。
看著金燦燦的玉米,程相文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這些成熟的玉米被賦予了重要的使命,它們是用來做試驗的,經歷晾曬、脫粒、稱重和數據分析以后,一系列試驗就有了結果。
市農科院研究員秦貴文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試驗效果,市農科院用來承擔試驗的玉米比農民種的玉米收獲時間延后一些。“我們承擔了國家和省里的玉米試驗任務,一個試驗田挨著一個試驗田地收。”他的話語中充滿喜悅。
現在,市農科院擁有分子育種實驗室、國家分子育種基地、省玉米良種培育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以及與國內知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形成的“玉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程相文及其團隊完成的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我市建市以來科研領域獲得的最高獎項。
據張洪偉介紹,目前全市培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種子品種27個,其中有5個國審玉米品種、1個國審小麥品種,有4個國審玉米品種是由市農科院培育的。“我們培育出的浚單18、浚單20、浚單29、浚研18都是‘國’字號。”秦貴文自豪地說。市農科院的玉米新品種選育項目連年被列為省科技攻關項目,耐密株型超高產玉米新品種選育被列為省重大科技專項,多個育種試驗被科技部列為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
去年,我市夏玉米百畝超高產攻關田、萬畝核心示范片單產均刷新全國紀錄,并首創夏玉米10萬畝平均畝產全國最高紀錄。浚單20玉米品種成為我省玉米推廣面積第一大、全國玉米推廣面積第二大品種。
推廣——95%以上農田實現良種覆蓋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播種的良機。淇濱區鉅橋鎮唐莊村村民唐學利剛剛從地里回來。“農諺說得好,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眼下正是在地里忙活的時節。”忙得滿頭大汗的他說,“連著忙了3天,27畝地全種上了,村里的地都種個八九不離十了。”
今年60歲的唐學利已經種了40多年地。一說起以前種地的情景,唐學利的話里都是辛酸:“俺年輕時,一畝地一季能打200斤糧食就不錯了,記得有年減產,全生產隊400畝地才打了1800多斤麥子。”
談到當下,唐學利馬上眉飛色舞起來:“現在1畝地一季就能打1200斤。”他現在和某種子公司簽了訂單,培育種子,“俺家的地在制種基地內,前年種了洛麥23、去年種了浚麥K8,今年是矮抗58,全是好種子。”
“新品種比老品種強,一代比一代好,你不服氣不中。”多年的種地經驗讓唐學利感慨頗深:“俺身邊的村民都更換了品種,種上了良種。”
今年,我市夏糧畝產實現連續11年增產,連續10年創歷史新高;總產量實現連續11年增產,連續9年創歷史新高。“我市糧食豐產的秘訣之一就是保持了較高的良種覆蓋率。”張洪偉告訴記者,“目前我市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小麥主導品種矮抗58、周麥16、周麥22、浚麥99-7等,均為高產優良品種。”
圍繞糧食高產創建,我市在品種選育和推廣上,采取先試驗示范新品種,再科學推介的辦法,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主導品種明確,使全市優良品種占有率達到95%以上。為加大品種科技含量,我市還采用了種子包衣、精量播種等技術措施,為全市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提供了種子支撐。(記者汪麗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