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首頁 > 熱點新聞 > 正文

                《決定》影響力之教育改革 今后小升初 有望不作難
                • 2013年11月19日 08:12

                •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政策提示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東方今報記者 高冬麗/文 沈翔/圖

                  很多家長都曾在擇校和不擇校間徘徊過,原因很簡單:教育資源不均衡。《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要求均衡教育資源,河南的學生和家長對此反應如何?河南目前做了哪些嘗試?

                  【煩惱】

                  小升初“來襲” 家長又犯愁

                  家住鄭州市管城區的胡秀英最近一直愁眉不展,雖然兒子才上小學五年級,可她已提前開始為兒子小升初焦慮了。

                  據她講,他家劃片的小學不錯,可是初中卻只是一所薄弱初中,她一直為此糾結不已。“好初中,無論從師資,還是校園氛圍、軟件硬件都比較有優勢。”胡秀英說,初中是奠定孩子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這三年的學習是為中招、考大學等服務。

                  此前,胡秀英也曾經和家人商量過,為孩子擇個好民辦初中,可是考慮到離家遠、學費貴,他們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不擇校吧,覺得對不起孩子;擇校吧,又覺得孩子太遭罪了。”胡秀英無奈地說,她真的很想找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探索】

                  九年一貫制學校實現1+1>2

                  據了解,鄭州市扶輪外國語學校是鄭州市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貫制的公辦學校,即該校有小學、初中和高中,但高中必須是通過中招考試錄取。

                  “我們的小學和初中招生的范圍整體來說區別不大。”該校十二年一貫制銜接辦主任宋庭棟表示。

                  那么,小學與初中在同一所學校有什么好處呢?宋庭棟分析說,一方面,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不會對校園環境有陌生感,所以能更好地適應學校;另一方面,小學和初中老師能經常進行教研交流,使得雙方能及時了解對方學生的具體習慣。

                  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學生們之間可以互相交流。

                  “我們學校也很注意學生的銜接問題。”宋庭棟表示,他們會讓小學生參與中學的體育活動中,中學的有些會議在小學里開,讓學生們加強了解。

                  在他看來,十二年一貫制學校能讓學生無論從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能嘗到1+1>2的“甜頭”。

                  【家長】

                  對“九年一貫制”有期望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家長和老師們對“九年一貫制對口招生”態度不一。

                  鄭州市民趙琳表示,九年一貫制學校能讓小學和初中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孩子從小學升初中在一個學校,避免了到一個新環境中的陌生感,有利于孩子很快融入初中生活。

                  家住鄭東新區的李先生也表示,小學畢業直接升入初中,孩子和家長不用再拼命擇校,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孩子的負擔。

                  不過,也有家長表示,如果小學和初中都是優秀學校還可以,但如果小學或初中某一方面“跛腿”,他們仍會費盡心思給孩子再找好學校。

                  【解讀】

                  學區制將強校弱校捆綁發展

                  其實,2010年起,鄭州市開始實行“學區制”,將鄭州市區84所中學劃進13個學區。根據方案,各學校教學設施共享、優質師資共享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鄭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學區制推行四年來,實施效果明顯不錯,小升初擇校現象明顯減少。

                  “《決定》中提到試行學區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強校弱校捆綁共同發展。”鄭州教育學會學習心理研究會咨詢師王海勇認為,家長們對《決定》中涉及的九年一貫對口招生的顧慮,主要就是擔心學校不好,而學區制則很好地幫九年一貫對口招生“鋪路”,這樣就不用再費盡心思擇校了。

                  他認為,九年一貫制對口招生可能會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小學和初中在同一校園,小升初無縫對接,另一種則是一所初中對應幾所小學,這些小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對應的初中就讀。

                  校長老師交流 “盤活”城鄉均衡

                  在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王瑤看來,學生之所以擇校,主要是為了選擇老師。

                  “《決定》中提到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就是讓老師和校長流動,為學校注入活力。”王瑤表示,現在教育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城鄉學校差距較大。

                  她認為,校長教師交流,可以“盤活”教育資源,讓農村和城市老師都能在交流中“長見識”。

                  據了解,鄭州市區從2006年起實行城鄉教師交流。鄭州市金水區從2008年開始實行教師交流。除了教師交流,各學校還要派出一定教師到薄弱學校支教兩年。

                  信息化縮小校際差距

                  盡管每所學校都能有所發展,可怎么縮小城區或農村各學校間的差距呢?

                  “《決定》中提及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就是要借助現代化設備為均衡教育服務。”王瑤表示。

                  據了解,鄭州市1300多所學校的2萬多個班級都裝上了班班通。鄭州市還將依托已建成的鄭州中小學“班班通工程”建設教育云資源服務平臺,該平臺可以為老師及學校提供資源共享,為老師提供備授課資源、測量評題庫等。而學生則可以從服務平臺上獲得同步導學、專項培優、測評提升、輔導答疑、課外拓展等內容。這也意味著,如果云平臺建成,學生在家里就能聽鄭州名師的優質課了。

                  破解擇校難

                  是實在的“減負”

                  在王海勇看來,《決定》中有關義務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僅可以破解擇校難題,更能為學生減負。

                  “學生們之所以負擔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擇個好學校。”王海勇表示,擇校源于教育資源不均衡。而《決定》中,無論是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還是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以及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都是為學生減負的“利器”。

                  王瑤也表示,這一系列措施,對學生們來說意味著“機會均等”,也意味著更多學生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不過,他們也期待有關部門能盡快出臺和完善相關的細則,讓學生們早日擺脫“負重”。

                責編:張靜潔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