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首頁 > 熱點新聞 > 正文

                乾隆年間孝義石牌坊現鄭州 能代表當時建筑最高水準
                • 2013年05月06日 08:31

                • 來源:東方今報

                  5月4日,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柏廟村。一處鬧中取靜雜草叢生的空地上,靜靜地放置著一些石頭。

                  走近它們,可以看到上邊的精美圖案。一些長條形的石柱上雕刻著八仙、龍鳳、神犼和仙鹿,在夕陽的映射下,似乎在述說著什么。

                  專程來此考察的鄭州大學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鄭東軍教授說,這是鄭州市唯一一座乾隆二十二年建的孝義石牌坊。

                  因1958年修水庫及1967年破四舊,它被村內有心的村民埋在地下保護起來,最近幾年才重見天日。

                  石牌坊周身,大量運用了雕刻手法中的透雕和鏤雕,建造工藝精美,雕刻手法細膩,人物表情生動豐富,尤其是把動物身上的羽毛雕刻得細致入微,代表了當時建筑的最高水準,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有極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據說,龍鳳雕刻圖案一般是出現在皇家建筑上,而在孝義坊上出現了龍鳳雕刻,這證明了它的規格等級極其高。

                  柏廟村孫氏研究會會長孫進忠說,最近經村民一致同意,準備把這座孝義坊重新豎立起來,讓更多的人前來欣賞和觀看。

                  據“汜水縣志”記載:這座孝義石牌坊的主人,名叫孫苪,是乾隆二十二年間的太學生,因善事、孝父母,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親自下旨建造,以表彰孫苪的孝行和善事。

                  正拆遷的廢墟中

                  老漢默默守護晚清古建筑

                  □東方今報記者 劉長征/文

                  沈翔/圖

                  昨天下午,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58歲的孫寶珠坐在城中村的廢墟中,久久不愿離開。

                  當天,鄭州市建設西路和西四環交叉口的孫莊村內,十幾臺挖掘機正在拆遷。

                  這里有一處古宅,在一片斷墻和彎曲的鋼筋中,顯得有些蕭瑟。

                  孫寶珠守護的,正是這幢晚清時期的古宅,陪伴他的,只有一只看門的狗狗。

                  這座古建筑四周,被城中村里常見的水泥出租房包圍,青灰色的磚上沾滿了拆遷帶來的灰塵,斑駁的拱門上方有三個大字:“翰林院”。

                  古宅旁邊,一間被拆去門窗的房間里,放著一張床和一些生活用品,這是一個出租房。這棟出租房房頂上,58歲的孫寶珠,一直注視著古宅旁邊沒有停歇的挖掘機。

                  忽然,他匆匆跑下樓,跳到挖掘機旁,隔著玻璃跟操作手說:“一會兒你拆那堵墻時,別讓磚頭砸到老宅子。”

                  孫寶珠口中的老宅子,很有些來頭。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孫莊村孫氏家族先后有二十余人榮任清廷學政、道臺、郎中、知府、知州等職,有七人受皇封,鄭州市西郊到滎陽一帶,自晚清以來一直傳頌著孫氏家族“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

                  這幢老宅子,就是孫氏家族的古屋之一。多家媒體曾報道過孫氏古屋,鄭州市一些文物專家也認為古宅很有保存價值。

                  由于時代變遷,孫家古屋建筑群如今已所剩無幾,孫寶珠看護的這個老宅子叫“東翰林院”,還有一幢“西翰林院”,都面臨著城中村改造將被拆遷的境地。

                  “城中村改造好是好,可是這些老宅子要是就這么拆了,太可惜了。”孫寶珠說,中原區政府和街道辦的負責人和他說過,會跟開發商協商古宅的拆遷問題。

                  但他仍舊為宅子的命運擔心,唯一能做的,就是寸步不離地守護著它。

                  ■ 評論

                  傳統與現代不該分裂

                  □東方今報評論員 徐戰方

                  文化這東西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文化傳承,也與我們每一個人都相關。

                  從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柏廟村發現的乾隆年間孝義石牌坊,到鄭州西四環孫莊村老孫家面臨拆遷的晚清古宅,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夠說明,鄭州不只是一個火車拉出來的現代化都市,也是一個很多地方都能展現文化底蘊的城市,只是,有時候我們忙于工作疲于奔波而無暇顧及,有時候我們只忙于發展而疏于保護。

                  其實,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本不該有隔閡,更不該分裂,傳承與創新,本來就該一脈相承。

                  孝義石牌坊歷經風雨才幸存下來,老孫家的晚清古宅見證著家族榮耀,文物的興衰,對某些人來說或許只是一念之間,但它背后沉淀的歷史文化,卻歷經時代變遷。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需要實實在在的舉動,更體現在對待文化的每一個細節。

                  有多少傳統文化尚待挖掘與創新,有多少有價值的“文物”需要發現與保護,對決策者來說是一道考題,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也不該成為問題,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文化的創造者。

                責編:張靜潔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媒體人

                • 郭蕊

                  郭蕊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好房好家》主持人郭蕊

                • 依明

                  依明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民生熱線》主持人依明

                • 容帆

                  容帆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富黃金檔》容帆

                • 何君

                  主持人何君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經第一線》財經午間道》主持人何君

                • 李莉

                  李莉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經第一線》《財經午間道》主持人李莉

                • 晨風

                  晨風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經第一線》《財經午間道》主持人晨風

                活躍網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