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09:11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東方今報新聞觀察員 李長需
大事件
李克強:房屋等不動產將統一登記 可查詢
稅總官員:目前沒有房產稅試點擴大消息
152萬人國考106職位無人報或無人過審查
延遲退休年齡將分類推進 公職人員先行
四大行叫停免費短信提醒
人社部官員:養老金還不會動用社保基金
公安部發文要求確保勞教等改革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嚴禁為產能過剩行業供地
新一輪省部級人事調整
或為中央強勢推進改革鋪路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新一輪省部級人事調整啟幕,涉及上海、浙江、廣東、重慶、甘肅等省市以及工信部、審計署、國務院扶貧辦等國家部委。
此番調整,中央與地方交流任職特點突出,多位“京官”首次履新地方。
此番調整中,最大的看點是一批長期在中央部委和高校任職的官員“空降”地方:工信部副部長兼國防科工局局長馬興瑞調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調任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侯凱調任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其中,侯凱的調任,也使其成為目前唯一擔任地方職務的中紀委常委;而身為中央委員的馬興瑞調任廣東省委擔任副職,也比較少見,他的調任,也使得廣東和重慶一樣,各配備了3名中央委員,這無疑凸顯了中央的重視。
從三人履歷來看,都有著較強的專業背景:馬興瑞和胡和平均為學者型官員,有長期的高校執教經歷。其中,馬興瑞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是衛星及探月工程專家;胡和平自1986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畢業后,除中間有3年留學日本,一直在清華大學工作;而畢業于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的侯凱,從1984年參加工作就一直在審計署,為高級審計師,今年10月,任中紀委常委、審計署副審計長的侯凱,成為中央巡視組組長名單中唯一的“60后”官員。
除“京官”履新地方外,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劉永富調任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一職。這也凸顯了此番人事變動央地官員交流任職的特點。
而地方的調動也引人注目。重慶市委常委多人職位變動:吳政隆不再兼任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由現任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徐海榮兼任上述職務,燕平則替代徐海榮成為宣傳部長;而被胡和平取代浙江省委組織部長的蔡奇,則被任命為浙江省副省長等。
在這輪調整中,最后一名省級政協主席退出同級黨委班子的調整格外引人注目。根據新華網援引《南方日報》的消息,廣東省政協主席朱明國不再擔任廣東省委副書記、常委職務,這標志著全國31個省級政協主席全部“退出”同級黨委班子,4位省級黨委專職副書記均不再兼任政協主席。
分析人士認為,三中全會后,新一輪人事部署意在配合中央改革新政的強力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三中全會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之后,目前官方尚未公布這兩個新設機構的組織框架和人員構成。根據此前公布的三中全會公報,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有四項: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而國家安全委員會則是“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不難預見,圍繞著這兩個新設部門的人事部署將備受矚目。
最強音
“研究中華民族復興指數不是嘩眾取寵,是想通過對指標的監測,發現復興過程中問題出在什么地方。”
背景: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由2010年的62.7%增至65.3%。針對質疑他如說。
“中歐都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背景:國家主席習近平20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出席第十六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時說。
“當前中國權力腐敗已成為侵害人權、損害公共利益、危害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首個政治禍害,反腐的最關鍵是依法治權。”
背景: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院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在“法治與反腐治權”國際研討會上表示。
“集中居住切忌打著為民謀福的口號,搞簡單粗暴、運動式推進。一定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背景:《人民日報》發文談新農村建設。
“國有企業的性質是全民所有,其改革發展的成果理應讓全民分享,不能完全由這些企業獨享。”
背景:人民日報批央企“金飯碗”、高工資。
“未來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是土地是誰的就要尊重誰的權利。過去征地制度對農民的財產權益尊重不夠,所以矛盾糾紛不斷。二是要嚴格保護耕地,對土地利用嚴格按照規劃進行用途管制。”
背景:參加《決定》起草工作的陳錫文上周發文稱。
政策說
政法委不再介入個案?
22日,《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出于“維穩”考慮,地方政法委一度是干擾個案審判的重要因素,記者從權威人士處得知,除涉及外交、國防等特殊領域外,“政法委今后將不會介入個案”。
《南方都市報》稱,1980年中央政法委成立之初的職能主要是法律中的政治方向的把握,并不干預具體的司法工作。但后來,政法委權力不斷擴大。1995年,中央政法委的職能擴大至十項,其中增加了“研究和討論有爭議的重大疑難案件”,而這項職能,則常被批評為案子還沒有偵查終結就先定了調子,給檢察院的法律監督和法院的公正審判帶來很大影響。
最高法“意見”讓人期待
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此番《意見》被外界所看重并繼續期待的“亮點”不少。
首先,便是對非法證據的排除情形,在刑訊逼供之外,新增列舉了“凍、餓、曬、烤、疲勞審訊”五種收集被告人供述的非法方法,有媒體認為這是“突破”所在;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它還規定: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不得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決。而“留有余地”的判決,正是這些年的司法積弊。
不動產登記應及早入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此舉既是為了依照《物權法》保護公民合法財產權、維護不動產交易安全、保護不動產權利人的權益,也具有遏制公職人員房產腐敗的特殊意義,還可以理順相關部門職責關系,減少辦證環節,減輕群眾負擔。在一些媒體眼中,這或將是為土地制度改革奠定基礎。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建立,歸根到底要落實到立法層面,所以抓緊出臺《不動產登記條例》則至關重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