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首頁 > 新聞觀察 > 正文

                東方今報新聞觀察員李長需:城管的“柔情”咱真不懂
                • 2013年08月20日 08:25

                •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最抗拆的牛人出現

                  說明城管的“柔情”咱真不懂

                  上一周,最火熱的新聞莫過于一樁“抗拆遷”,而也就是這樁“抗拆遷”,讓我們見識了什么樣的牛人才最抗拆。

                  聽說過“最牛空中別墅”嗎?要真沒聽說過,那真是世外高人了,全國都沸沸揚揚了,那可是在首都啊:26層樓頂平臺上,兩層小樓,有假山有花草,儼然云中漂浮的“花果山”。“花果山”建造折騰了五六年,又有成群的名人“夜半歌聲”,鄰居們苦不堪言,投訴又投訴,按說早該拆掉了,但首都的城管很“文明”,“多次上門調查此事、約談當事人,但對方避而不見”。這太“溫柔”了吧,似乎不像首都城管的作風啊,不是剛“暴力”過假期練攤實習小女孩的父親嗎?再說這個最牛的違法建筑叮叮當當造了五六年,怎么就沒個見面和執法的機會呢?

                  “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不懂的原因,自然被輿論概括為“選擇性執法”,當然,此次首都城管“選擇性執法”的背后,站著的自然是一個最能抗拆的牛人。

                  此人大名張必清,“奇經梅花磁針灸綜合療法”的發明者,開設了全國連鎖的保健機構“奇經堂”,曾任北京某區政協委員,有“國寶級中醫藥大師”等耀眼頭銜,自然就有“敢住就不怕被告”的底氣。當然,這種底氣也證明了城管并非“鐵血部隊”,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選擇中,自然選擇了“不為”來屈膝于特權者,至于公平正義,“一切都如浮云”。

                  相比于張必清的最牛,《財新》記者陳寶成的抗拆,則成了黯然的陪襯。此人要說也不算弱勢,微博中多年為老家山東平度金鉤子村的房屋拆遷維權,在今年8月9日,他和村民現場維權并報警,但24小時后,警方出現,陳寶成等人卻被刑拘。這詭異的場景,說明維權的記者也不是最牛抗拆者,最牛的竟還是那個如今快被抖出老底的“張神醫”。

                  “買章求學”

                  為開借讀證讓非京籍兒子在京讀上公立學校,曹女士好不容易辦理了暫住證和山東老家出具的無監護人證明,證件卻被指不合格。眼看辦理截止日期將到,曹女士想到了辦假證、買假章,卻在交易當天被警方抓獲,上周,她被曝出已被刑拘……這是一起難言的悲劇,受教育權是所有孩子的合法權利,在當下這個“流動時代”里,龐大的人群被游離在正常社會的邊緣,而人為設置的障礙則造成了整個社會的割裂。曹女士固然不對,但她鋌而走險的背后,卻是令人無奈的堅硬社會現實。

                  房價豈能與官位成正比

                  影響房價不斷攀升的因素有哪些?以往常談到的因素包括城市化程度提高、各種需求旺盛等,但絕不會想到還有一個“官位”的問題。

                  這是清華大學吳璟等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究房價時的“意外發現”。他們分析了國內283個城市的市委書記和市長的業績與升遷資料:如果一個市委書記、市長在任期內的GDP增長率比前任每增長一個標準差,市委書記升遷的可能性會提高4.76%,市長升遷的可能性提高10%。相反,如果市委書記和市長把投資用于治理水、空氣、環保等領域,則平均每多投資一個標準差,市委書記升遷的概率就下降8.5%,市長升遷的可能性下降6.3%。

                  這個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GDP與官位成正比,但如果再深入地分析,GDP靠什么來增長?很明顯,房地產不僅是地方政府提升GDP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所以如此說,全國30個省份公布的上半年財報就可佐證。

                  這實際上意味著,房地產過度影響了GDP,GDP又過度影響了官位,這也就等于房地產過度影響了官位,說房價與官位成正比,毫不為過。但不能不警惕的是,房價過度影響GDP,對中國經濟來說,恐怕難以實現轉型升級,也難以幫助實體經濟走出困境。

                  如今,國家一再調控了,房價卻依舊只是一個“漲”字,原來,這“漲”字的背后,竟還有如許的學問,看來,之前一直呼吁的官員考核“去GDP化”,似乎又多了一條更充分的理由。

                  【解讀·人物背后】

                  蔡先勃

                  官員為何經不起“報復”

                  77天!這是從女企業家畢美娜微博實名舉報,到大連行政執法局長蔡先勃被免職的時間。看背后的驅動力,是畢美娜投資在建的產業園遭遇強拆,心里氣不過,從蔡局長駕駛不同豪車這個細節入手,拿到了掛假車牌、9輛豪車、3套豪宅的證據,最終通過微博利器將其拉下馬。

                  氣不過的“報復”,如此相似的一幕,讓人想起此前的上海法官招嫖事件。應該說,只要以不違反法律為底線,這種死磕式的“報復”并沒有問題,相反有問題的是這些經不起“死磕”的官員,為什么人家一出手,你就應聲倒掉?老話說得好,你身不正影子也斜,那就別怪人家不客氣。

                  邵建林

                  別等受邀才去“接地氣”

                  蘇州交通局長邵建林近日應市民之邀,親身體驗了一把“蒸籠車”,坐上了無空調的公交車。在經歷了滿頭大汗之后,他承諾盡快將非空調車換掉。此事經報道,引發了廣泛的好評,認為局長的做法“給力”。

                  “燒烤模式”的夏天,市民乘坐非空調公交車的煎熬可想而知。但交通局長在受邀體驗后才知道,且在媒體的見證下表了態,這居然受到了熱捧,想想這情景就有點怪異:現在強調群眾路線,要求官員“接地氣”,但這種等到受邀才去“接地氣”的被動狀態,本身就是對官員平時無視民眾疾苦的一種批評,談何“給力”?

                  鄧小明

                  善良因卑微而珍貴

                  年過50歲的遂寧漢子鄧小明在成都找工作,因沒錢住旅館而露宿在居民樓道;11日凌晨,蚊子咬得他睡不著,他不得不輾轉街頭,卻聽到草叢里傳來的嬰兒哭聲。他抱起孩子,麻利地為他剪斷臍帶,借別人的電話打了120,并陪孩子來到醫院守了5個小時。

                  有記者問鄧小明怎樣救的孩子,他來了一句“多虧我沒錢”,這既說出了他的窘迫處境,也道出了他救孩子的邏輯:多虧沒錢住在樓道,蚊子咬得睡不著才出去轉悠,才有救孩子的機會。一個“多虧”,道出了這個漢子的內心境界,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慈悲;這也讓我們看到,慈善并非富人的專利,即使如鄧小明這樣生命卑微的人,在自己困窘時,依然能給慈悲與善良增添閃光的意義。

                  【點評·世間面孔】

                  毋保良

                  四大班子爭相送錢

                  8月14日上午,安徽省蕭縣原縣委書記毋保良在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受審。毋被控受賄800多次,2000余萬元,且109起案件中,有65起為收受當地黨政干部的賄賂。而行賄者中,蕭縣四大領導班子成員大有人在。

                  點評:連政協、人大負監督之責的人也送禮,可見縣委書記權力之集中。監督一旦失靈,權力就會失控,毋的下場可以預見,但對縣委書記這一腐敗重災區不能聽之任之。

                  唐天生

                  縣委書記“簡餐”丟官

                  36個官員,吃了3626元,人均100元,這在“公務”宴上可以說是一頓“簡餐”了,廣西龍勝縣縣委書記唐天生因此被免職。之前他曾呵斥記者“盡管報”。

                  點評:一頓“公款簡餐”擼掉一個大官帽,一點也不冤枉。“頂風作案”,毫不收斂,看似撞在了槍口上,實是一貫作風的自然流露,丟官自然活該。相信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陳曉玲”

                  渭南版“羅彩霞”出世?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爆料: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陳曉玲原名王麗芳,是頂替別人上的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林業部門,現為在編警察,二級警司。14日,澄城縣林業局辦公室表示,森林公安派出所副所長陳曉玲已請假。

                  點評:正如2004年被冒名頂替、2009年才發現并引起社會轟動的湖南邵東學生羅彩霞一樣,每一起冒名頂替上大學案的背后,都是一個小人物在大時代里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悲劇。權力對戶籍制度的玩弄所造成的不公,必須要有人付出代價。

                  洪金州

                  異常淡定的“狂言”

                  去年2月14日,原貴州凱里市市長洪金州在回應商人樊虎的舉報警告時,異常淡定地說了句:“在貴州省范圍內,能告倒我的人還沒生出來。”洪金州的確在貴州多次被告都安然無恙,最后因向劉鐵男行賄100余萬被供出來。

                  點評:已被槍斃的“中國紀委書記第一貪”曾錦春反思官員告不倒、查不倒、管不倒的原因時說,“制度已經很多了,關鍵是加強制度的認真落實和執行”,防止“300多條制度像掛在墻上的月亮一樣”,真可謂振聾發聵。

                  □東方今報新聞觀察員李長需

                責編:張靜潔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媒體人

                • 郭蕊

                  郭蕊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好房好家》主持人郭蕊

                • 依明

                  依明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民生熱線》主持人依明

                • 容帆

                  容帆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富黃金檔》容帆

                • 何君

                  主持人何君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經第一線》財經午間道》主持人何君

                • 李莉

                  李莉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經第一線》《財經午間道》主持人李莉

                • 晨風

                  晨風

                  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財經第一線》《財經午間道》主持人晨風

                活躍網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