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來梨園春 卻閉口不談春晚
節目直播現場
1月31日,幾代人心中的“美猴王”六小齡童來到《梨園春》擂響中國總決賽現場,并作為評委對參賽者進行點評。節目直播前,六小齡童以一身喜慶的大紅色唐裝出現在眾多省會媒體面前,以極快的語速講述著自己心中的西游記、孫悟空以及人生感悟。
猴哥一來,先給大家拜了個早年,緊接著迎接記者的提問,那么他都說了啥呢?
“我是河南老鄉 洛陽偃師的榮譽市民”
“我對河南相當熟悉,不僅去嵖岈山拍過《西游記》,河南的大部分地市我都去過。”一開口,六小齡童對河南的了解迅速拉近了自己與媒體的距離。“可以說,我是河南老鄉。”
六小齡童說,河南是文化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文物大省、戲曲大省,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自己作為洛陽偃師的榮譽市民,特別想與河南合作,開發西游文化,進行文化傳承。“為什么百事拍攝的微電影《猴王世家》能戳中很多人的淚點,就是用影像化的手法講述了中國文化的內核。我們擁有大量的文化資源,缺的是好的創意。我希望能與河南攜手做這件事情,讓傳統文化在產業發展中發揮巨大的能量。”他說。
六小齡童擔綱《梨園春》評委
“孫悟空都有女朋友了 師徒五人都談起戀愛 那經是取不回來了”
六小齡童長期致力于傳播西游文化,他說,現在一些影視劇戲說、惡搞名著,“一些影視劇中,孫悟空和白骨精談起了戀愛,這讓人匪夷所思,而且最讓我吃驚的是,有些戲說惡搞類的影視劇居然票房、收視率還不錯,但我想說,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有影響的藝術形象本就不多,千萬不要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這種惡搞自己的先祖先賢的行為,導演、演員都應該向全國人民謝罪。”
“戲說不是胡說,神話不是胡話”
六小齡童說,他用了17年時間完成了兩部《西游記》的拍攝,這41集電視劇凝結了他小半生的心血,尤其是第一部《西游記》,前后耗時6年時間,是重播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為什么那個年代技術很弱,但卻創作出了《西游記》《紅樓夢》等精品?因為初衷不一樣,我們那個時候是想做好一件事,沒人去考慮自己會不會紅、能掙多少錢,而現在的影視創作卻有更多的商業性在里面,它耗不起這個時間,演員也很少能花時間去鉆研角色。”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這種現象在當今各行各業都存在,但我希望年輕演員不要考慮那么多名啊利啊,可以靜下心來,多花些時間鉆研角色。”雖然演藝圈的一些現象令六小齡童很憂心,但他仍是對未來充滿信心,“我真心地希望演員也能一浪比一浪高。”
“我演一個醫生 觀眾說這個醫生是孫悟空變的吧”
我還演過周總理、吳承恩、胡適、魯迅等角色,只是觀眾對孫悟空印象太深刻了。我演一個醫生 觀眾說這個醫生是孫悟空變的吧”
“《猴王世家》節后籌拍 我一個人演家族四個人”
目前跟美國合拍《敢問路在何方》,《猴王世家》節后籌拍,一個人演家族四個人,動畫片《斗戰勝佛》,當然我這個演不了,我是藝術總監。
“每個人都是西天取經路上的行者”
每個人都是西天取經路上的行者,西游記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就看你從中悟到什么。每個人都有心中的靈山,都要經過很多困難甚至苦難,半途放棄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我很推崇唐僧原型玄奘的一句話,寧可向西一步死,不愿東歸半步生。一生把自己的一件事做精、做成、做大,不要貪多,我的道路就是這樣。
“今天不談春晚 只談文化 希望猴王有傳承人”
身處“春晚輿論漩渦”的他對此閉口不談,而是對“中國傳統猴文化”興趣頗濃,談到現在對“美猴王”的傳承,他認為要演好這個形象,必須要接受中國傳統戲曲的訓練,“如果沒有接受教育當然也可以演,但是缺乏很多技術技巧,觀眾會感覺不像孫悟空。”他表示不希望自己成為“末代猴王”,他說:“猴戲不姓章,它屬于中國,屬于全世界。如果都跟六小齡童的風格,意義就不大了,它一定是百花齊放的,但無論怎么創新,西游文化的立意不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