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映象網 導航 - 收藏
                新聞 財經 娛樂 女性 教育 旅游 圖庫 社區
                >> 返回映象網首頁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

                2013-09-30 17:08:00 來源:新華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朱世谷的兩個孫子朱聰(右)和朱智坐在老房子里看電視,由于地處偏遠,加上其他家庭搬離,孩子們的娛樂生活只剩下看電視等不多的幾個項目(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朱世谷站在墾民老宿舍前(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朱世谷(中)與兩個孫子在老房子里合影留念(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呂迅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一名老墾民家屬在老房子里看電視,家門外的墻體斑駁破舊(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簡陋的廚房里,朱世谷準備生火做飯(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這是華林山墾殖場新建居民樓,十月份朱世谷一家就將搬進這里,開始新的生活(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朱世谷坐在破舊不堪的樓道里乘涼(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墾民老宿舍,一只小狗趴在樓道中,大部分墾民搬離后,這里變得空空蕩蕩(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

                  2013年9月15日 農場棚戶區的最后留守家庭:留下的是回憶,迎來的是幸福廚房里,朱世谷(右)和孫子朱聰一起生火煮飯(8月29日攝)。江西高安市華林墾殖場建華分場坐落在偏遠山區里。在破舊的老宿舍里,上世紀80年代居住著幾十戶人家超過1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場職工進城務工,如今這里只剩下最后三戶人家,63歲的朱世谷家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朱世谷共種了10畝田,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兒子長大后外出打工,家里收入漸漸增加了,卻仍然只能守著破舊的老筒子樓過日子。由于居民太少,原來的小學和醫療所都被撤掉,兩個孫子上學的學校距離家里有30多公里遠,他們只好在外面租房住,寒暑假才回到老朱身邊。在棚改中,朱家拿出8萬元積蓄,政府補貼1.5萬,購買了墾殖場主場的90平方米新房,相比商品房二、三十萬的價格已便宜得多。今年夏天是朱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個夏天。老筒子樓、斑駁的老墻、墻上的草帽和工具、養在水池里的魚,這些都將成為過去的回憶。老朱說,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能有兩萬多塊,等搬進了新家,要多吃點好的,多鍛煉身體,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朱說:“不下地做事了,我要好好休息休息,過過城里人的生活。” 從2011年“棚改”開始,華林農場下屬5個分場近千名職工開始陸續搬進新居,墾民變身居民,墾區變身景區,擁有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農場計劃在職工搬離后騰出的區域開發旅游資源,以新的面貌迎接來客。新華社記者 呂迅 攝

                分享到:

                    查看全部評論(0條)

                    發表評論

                    映象網>> 圖片故事頻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熱點關注

                    新聞|財經|娛樂|女性

                    教育|旅游|圖庫|社區

                    幫助 - 廣告 - 友鏈

                    導航 - 收藏 - 頂部

                    映象網手機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