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映象網 導航 - 收藏
                新聞 財經 娛樂 女性 教育 旅游 圖庫 社區
                >> 返回映象網首頁
                140余件重器來鄭州 均為價值連城“國寶”

                2013-09-28 19:21:00 來源:鄭州晚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140余件重器聚中原

                140余件重器聚中原

                  27日,由河南博物院與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共同發起,國內20余家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鼎盛中華·中國鼎文化展”在河南省博物院開幕。這次展覽是中國首次大規模的“鼎”專題文化展,集結了國內140余件套文物精華藏品,堪稱“鼎”之盛宴。展覽將持續至2014年1月5日結束,市民可在國慶期間參與到這次巡“鼎”之旅。

                  件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鼎”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器皿,最早作為炊具出現于中原地區,是農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說,鼎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視為中華文明的象征。

                  “商前期的臥虎獸面紋方鼎、西周早期的作寶鼎、春秋時期的秦公鼎、北宋的牛鼎等青銅重器全都匯聚于此,這是國內首次如此大規模的鼎文化展。”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現場驚呼,“真的令人震撼!”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140余件套文物精華藏品,雖樸實無華,但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現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乳釘紋紅陶鼎,從8000多年前穿越而來。這件鼎為夾砂紅陶,手工捏制而成,腹部飾有乳釘紋,不僅增加美感,更起到加固器身的作用。這也是目前發現時代最為久遠的陶鼎。而古老而神秘的大禾人面紋鼎來自湖南省博物館,是商代后期遺物,鼎腹四面各鑄一人面獸身圖案……它給人留下的不僅是精美的造型工藝,更有著無限的歷史遐思。單霽翔認為,此次不僅展出了中華民族象征“鼎”的故事,更展出中國歷史與故事。

                  闊別已久的克鼎團聚中原

                  140余件寶貝背后都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來自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

                  大克鼎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緒年間出土于陜西扶風法門寺任村,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千克。腹內壁有銘文290個字, 銘文用筆厚重質樸,筆勢遒勁雄偉。據河南博物院專家介紹,大克鼎出土后,為清代著名收藏家潘祖蔭所收藏。抗戰時,日寇曾覬覦此器,潘氏孫媳潘達于將鼎深埋宅中躲過這次劫難,新中國成立之初,潘達于毅然將此重器連同另一西周重器大盂鼎捐贈給國家。

                  從不曾走出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這次來到河南博物院還有更為動人的故事,即與“親兄弟”——與大克鼎同時出土的小克鼎團聚,分別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的克鼎一同展出,讓闊別了兩個世紀后的“親兄弟”團聚。

                  而曾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湖北隨州曾侯墓地剛出土的銅圓鼎,也在這次展覽中首次與公眾見面。

                  記者獲悉,“鼎盛中華”展覽期間,各種關于“鼎”的主題互動活動豐富有趣,市民可以參與畫“鼎”、拼“鼎”、書“鼎”等活動。此外,河南博物院還將舉行《會講故事的鼎——克黃之鼎》《攻金鑄鼎——杜嶺方鼎的鑄造工藝》等公益講座,市民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鼎的內涵。 (記者 崔迎 文/圖 )

                分享到:

                    查看全部評論(0條)

                    發表評論

                    映象網>> 新聞頻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熱點關注

                    新聞|財經|娛樂|女性

                    教育|旅游|圖庫|社區

                    幫助 - 廣告 - 友鏈

                    導航 - 收藏 - 頂部

                    映象網手機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