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映象網 導航 - 收藏
                新聞 財經 娛樂 女性 教育 旅游 圖庫 社區
                >> 返回映象網首頁
                就在你在的地方生根開花:給漂浮的年輕人

                2013-06-20 09:42:00 來源:映象網綜合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

                  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給漂浮的年輕人

                  內容推薦

                  在這個動蕩浮躁的社會,你還能找到堅持30年,20年,或者哪怕是10年,5年以上的人或事嗎?

                  幾乎沒有人覺得自己大學讀對了專業,沒有人覺得正在做自己喜愛的工作,沒有人滿意現狀,也沒有人肯安心下來,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

                  今年86歲高齡的渡邊和子,在圣心女子大學已整整工作50年。

                  36歲時,她從國外修習歸來。初來乍到的城市,毫無準備的任職,困難重重的任務,這一切與她想象中的生活相去甚遠,苦不堪言。不知不覺中,她成了委屈一族,抱怨連天。

                  正當她考慮退出時,一位傳教士送給她一首英文短詩,第一句便是: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

                  撐不下去的日子,不能入眠的夜晚,詩中的話激勵著她,讓她受益。

                  在所在的地方活出自我,就會有一種“被守護”的安心感。

                  工作,事業,戀愛,結婚,育兒,或許一生中,殘酷無情的事太多太多,拼盡全力也無法綻放,那就深深向下“扎根”吧。

                  無論身處何方,請保護好你渴望綻放的心。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

                  作者簡介

                  渡邊和子(watanabekazuko)

                  生于1927年。1951年畢業于圣心女子大學,1954年上智大學研究生畢業。1956年加入圣母修道女會。1974年獲岡山縣文化獎(文化領域),1979年獲山陽新聞獎(教育領域),另獲由岡山縣社會福利協議會主辦的濟世獎。1986年獲蘭馨交流協會日本總會主辦的千嘉代子獎,1989年獲三木紀念獎。任圣母清心女子學院(岡山)教授,1990年3月前任學院校長。目前是圣母清心女子學院理事長。

                  主要著作有《用愛和祈禱養育孩子》、《366天,愛與鼓勵的話》、《幸福的所在》、《特蕾莎修女 愛與祈禱的話語(譯作)》等。

                  精彩試讀

                  雖說我是修行之人,卻也有撐不下去的日子,和不能入眠的晚上。每當此時,我便安慰自己,讓自己冷靜。不知何時,我習得了能讓自己的心稍稍安穩的方法。

                  三十多歲時,我出乎意料地被派往岡山,第二年被任命為大學校長。心慌意亂時,一位傳教士贈給我這樣一首英文短詩:Bloom whereGod has planted you.(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

                  詩中繼續寫道 :“不要因為難過,就忘了散發芳香。要綻放,讓生命滿載歡笑,讓福祉傳播四方。”“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

                  在所在的地方活出自我,那種“有人守護著”的安心感就一定能讓起伏的心平靜下來。

                  也有拼盡全力也無法綻放的日子。這時,就深深地向下扎根吧。希望這本書能夠給讀者的心帶來哪怕是一點點的安寧。

                  無論身處何方,總能尋得幸福

                  快到30 歲時,我決心加入修道院,并在修道會的安排下去美國修習。修習結束后,又按照修道會的指示考取學位,35歲時回國。再后來,修道會派我去位于岡山的圣母清心女子大學任教。任教的第二年,這所大學的第二任校長匆匆離世,出乎意料地,我被修道會任命為學校的第三任校長。那時我36歲。

                  我從小在東京長大,岡山對我來說,是一塊充滿未知的土壤。更何況,學校的第一任和第二任校長都是年過七旬的美籍老先生。一來我并非畢業于這所大學,二來我的年齡還不及前任校長的一半。對于修道會的決定,不只校方感到驚訝,就連我自己都陷在震驚與困惑之中。

                  盡管覺得勉強,但在那時,修道會的命令誰都不能忤逆。我只能把這看作“神的旨意”,硬著頭皮走馬上任。

                  初來乍到的城市、毫無準備的任職、考驗閱歷的任務接踵而至……這一切與我想象中的修道生活相去甚遠,不知不覺中,我竟成了“委屈一族”。“沒人愿意和我搭話”、兢兢業業地操勞卻“得不到一句安慰”、“換不來一個理解”。

                  我失去了信心,甚至開始認真考慮該不該退出修道院。正當此時,一位傳教士送給我一首英文短詩。詩的第一句,便是“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

                  那位傳教士大約是聽說了我來到岡山這片陌生的土地,又不得已被架上校長的位子這件事。也許是我苦不堪言的樣子讓他于心不忍,他才將詩送給我的吧。

                  這首詩改變了我。是的。為自己的處境憤憤不平,任外界左右自己的幸或不幸——這樣的我只配成為環境的奴隸。我下定決心:既生而為人,無論身處何方,我都要做環境的主人,綻放屬于自己的那朵花。

                  傳教士贈我的詩告訴我,“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綻放”。詩的下文是這樣的:“不要因為難過,就忘了散發芳香。要綻放,讓生命滿載歡笑,讓福祉傳播四方。要綻放,證明神指引了最寶貴的土壤。”

                  就這樣,我告別了那個“委屈”的自己。我主動向學生問好,做一個面帶微笑、溫雅有禮的人。讓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教職員工和學生待我都變得熱情而真摯。

                  “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這一人生信條不僅影響了我,也感染了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

                  在圣母清心女子大學就讀的學生中,同樣有些人沒能遂了自己的心愿。我告訴這些“情非得已的入學者”:“你怎樣把握時間,就相當于怎樣把握人生。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開花吧!”也許因為話中包含了我的親身感受,學生們立刻就心領神會,產生了共鳴。

                  結婚、工作、育兒,或許這一生中“不可思議”的事太多太多,即便如此,也請你面對困難,努力“開花”。

                  但也有時,我們拼盡全力也無法綻放。有時候我們遭遇狂風暴雨,還有時候陽光太過暴烈。這時也不必勉強自己,好好利用這段日子,深深地扎根,張開你生命的脈絡,為了下一次綻開更大、更美的花朵。

                  英年早逝的基督教詩人八木重吉有這樣一首詩:

                  像神一樣寬恕

                  我愿用胸口溫暖世人投來的憎恨

                  把開出的花朵獻給天父。

                  ——《安靜的清晨》,“寬恕”

                  “你的處境”或許困難重重,或許殘酷無情,或許荒誕不經,令你深惡痛絕。遭到信賴的人背叛,也會令人身陷泥沼。

                  有的人像擺放在花壇正中的花朵,備受呵護;也有的人上了年紀,大家都認為你“不中用”,可能會把你的花擠到墻角。即便如此,也請保護好你渴望綻放的心。

                  給心靈通通風,吹走沉悶的空氣

                  曾經,我的一位學生自殺了。因她和我一同探討過人生,得知消息我備感悲痛。此事發生后的第一堂課上,我帶大家做完默禱后便為死去的學生祈禱冥福,并與在場所有學生約定,“既然人生艱難,就試著再活下去看看”。

                  幾天后,我在走廊里遇到了任大學宿舍長的四年級學生。那時,學生宿舍總是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想到這些,就向她打招呼:“你也很辛苦吧!”這位學生面帶笑容,卻是十分爽朗地答道:“嗯,是不容易。因為辛苦,所以打算再努力一點。”語畢,她匆匆而去。我至今仍記得,她身后的走廊中,吹過一陣清澈的風。

                  我想起一種清涼飲料的廣告宣傳詞:“清澈爽朗”。現如今的世界,用人工方法也能制造清爽的味道。不過,這些可以用錢買到的清爽卻不能撫平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煩躁和空洞。

                  金錢買不來心靈的清澈。當你不逃避生活的艱辛,誠心接受每一個困苦,由衷生出“因為辛苦,所以要再努力些”的勇氣時,清澈才會應運而生。只有學會將危機變成機遇、聰慧和開朗,孕育出的剛毅才能令內心的清澈真正顯現。

                  正因困難,才決心要繼續活下去看看——這樣想的同時,你身邊就會吹過清澈的風,給你帶來活著的力量和勇氣。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心中,都可能毫無征兆地敞開一個空洞,冷風從洞口凜冽而出。這個洞可能是病魔,可能是重要的人與世長辭,可能是與他人的糾紛或事業的失敗;洞的大小、深淺也各有各樣。填補這一空洞固然重要,而透過洞口望見完好無缺時不曾見過的風景,也是生活中的大事。

                  一次,我在給女大學生們講課時,提到了“人生中的空洞”這個話題。那個學期的暑假結束后,當我再站上講臺,一位四年級學生來告訴我:“修女,這個暑假里,我人生的空洞敞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女孩突然得知自己必須接受婦科手術,便去了醫院。手術雖然成功,她卻被醫生告知今后可能無法生育。對她來說最殘酷的是,以結婚為前提交往著的男友對孩子的喜愛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她本打算向對方隱瞞此事,但想到對方遲早會知道,就下定決心攤了牌。對方聽完她的話后,溫柔地答道“:你不用擔心。我不是要和能生孩子的人結婚,我是要和‘你’結婚。”

                  講到這里,那位學生哭了起來:“如果我的生命中沒有這樣一個空洞,即使結了婚,終此一生,我也不會知道對方對我的真誠和愛究竟有幾分。”多虧這個在她人生中敞開的“洞口”,這位學生才看到了在這之前看不到的景色。感受到了對方猶如神佛關愛一般的“無條件的愛”。有些事情就是這樣,我們只有透過生命中的洞口才能懂得。借著從洞口吹來的凜冽寒風,我們才能體會原本感受不到的、來自他人的愛和溫柔,我們才能睜眼看清這個世界。

                  我曾看到過這樣的話:若井又深又暗,即使在正午,井底也能映出天上的繁星。井越是深,當中越暗,繁星的倒影就越清晰。就是說,這時能看到平時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迄今為止,敞開在我生命中的洞口已經數不勝數;從今往后,想必也還有一個個洞口等著敞開。說我的人生布滿了空洞也不過分,即使如此,我總算活到了今天,我想這多虧了那些我生命中有幸遇到的人們,以及上天饋贈給我的信仰。宗教并非為了填補人生中的空洞而存在,它的存在該是為了賜予我們必需的關懷與勇氣,讓我們得以透過洞口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景色。

                  人生中的這些空洞里,最令我難過的是50歲時敞開的、名叫“抑郁癥”的那一個。除卻患者本人,旁人恐怕很難體會抑郁癥的痛苦之處。任校長的同時,又不得不在修道會兼任要職,如此這般的勞累可能是我身染抑郁的原因。當時,我完全喪失了自信,甚至想到了死。即使我明明已懷抱信仰30余年,并度過了20 年的修行生活。

                  我住了院,也接受了藥物治療,但那依然是痛苦的兩年。那時,一位醫生安慰我:“這種病和信仰無關。”另一位醫生則告訴我:“命運雖然冷酷,天意總是溫暖。”“天意”告訴我——這個病便是我人生中的洞,它帶來的是我需要的關懷,我要接受它。而我體會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沒有這個空洞前體會不到的。

                  就這樣,名為疾病的人生洞口讓我看到了許多之前未曾見過的景象。那是我之前未曾察覺的旁人的溫柔,以及自我的傲慢。生病讓我變得比以前更溫柔了。因為我懂得了他人的軟弱。并且,我開始告訴那些和我同受病魔糾纏的學生們、畢業生們:“在洞口里,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分享到:

                    查看全部評論(0條)

                    發表評論

                    映象網>> 熱賣頻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熱點關注

                    新聞|財經|娛樂|女性

                    教育|旅游|圖庫|社區

                    幫助 - 廣告 - 友鏈

                    導航 - 收藏 - 頂部

                    映象網手機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