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映象網(wǎng) 導航 - 收藏
                新聞 財經(jīng) 娛樂 女性 教育 旅游 圖庫 社區(qū)
                >> 返回映象網(wǎng)首頁
                人文與社會譯叢:保羅·威利斯《學做工》

                2013-03-29 09:51:00 來源:映象網(wǎng)綜合

                網(wǎng)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人文與社會譯叢:學做工

                  人文與社會譯叢:學做工

                  內容推薦

                  本書是20世紀社會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動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寫,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徹的理論分析。作者通過展現(xiàn)一個工業(yè)城鎮(zhèn)里12個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男孩從畢業(yè)前18個月到工作后半年這段時期內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向我們解釋了工人積極子弟之所以繼承父業(yè),不僅是社會結構性因素再生產(chǎn)的結果,更是他們對學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種反諷新文化生產(chǎn)的結果。中文本還收錄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訪談,以及專門為中國讀者寫的序言,有助于讀者從一個比較歷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青少年教育和失業(yè)問題。

                  作者簡介

                  保羅·威利斯,曾任英國基爾大學管理學院社會/文化民族志教授,現(xiàn)執(zhí)教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是《民族志》期刊創(chuàng)始人兼高級編輯。1977年出版《學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會學/人類學領域“突破性”人物的歷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論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眾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討論如何用民族志如實展現(xiàn)“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保羅?威利斯,曾任英國基爾大學管理學院社會/文化民族志教授,現(xiàn)執(zhí)教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是《民族志》期刊創(chuàng)始人兼高級編輯。1977年出版《學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會學/人類學領域“突破性”人物的歷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論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眾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討論如何用民族志如實展現(xiàn)“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精彩試讀

                  中心與邊緣:保羅?威利斯訪談

                  1969年到1981年,保羅?威利斯是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在那里,他于1978年發(fā)表了自己的博士論文《世俗文化》(Profane Culture),研究的是嬉皮士和摩托騎士的亞文化。他最有名的著作是1977年出版的《學做工》,這是一項具有突破性的民族志研究,討論的是英國一間教室里的工人階級男性氣概的形塑。他還在青年政策領域集中發(fā)表了大量著述(1986; Willis et al. 1988; Willis et al. 1990)。他最近的著作是2000年出版的《民族志的想象力》(The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他還是《民族志》(Ethnography)雜志的創(chuàng)始人兼高級編輯。

                  作為人類學的學者,我們做這次訪談的動力主要是一種非學科性的好奇心。英國人類學曾對“它”的方法論在同源學科內表現(xiàn)出一種刻意的忽視,但是后來轉向了一種政治化的運用。是什么導致了這種轉變?為什么一系列起始于伯明翰大學文科大樓外面一座灰皮活動小屋的辯論,至今仍被當作傳奇而為人津津樂道?這個訪談有助于我們回答這兩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歷史感,讓我們知道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研究出版工作之外的日常行政和學術活動。人們很少承認的是,“中心”內進行的教學活動,比如研究生主導的、相互協(xié)助的工作環(huán)境,實際上構成了日后理論創(chuàng)新的前導。要教室里的權力關系和學習的政治依舊被當作是學術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這種情況就不太可能改變,即有一些工作就是不太容易獲得承認。

                  我們于2000年5月在保羅?威利斯的家鄉(xiāng)伍爾弗漢普頓市與他交談了一整天。那個地方被稱為“黑郡”,作為工業(yè)革命的搖籃,它繼承了“黑乎乎”的傳統(tǒng),故得此名。你現(xiàn)在看到的這份合力完成的文稿,正是來自于我們那天范圍廣泛的談話。那些話題既有(通過對形塑地方政府政策的可能性的樂觀討論而展開的)對他自己生活故事的個人反思,也有對人類學和學術界當代趨勢的一些尖銳評論。我們按照三個大主題對這次談話的內容進行了編輯和歸類:“童年和教育”、“教學和研究”、“民族志和理論”。保羅最近經(jīng)常將自己描繪成一個“知識上的破壞者”,而在這次對話中,我們也能不時感受到他自己打破偶像的氣魄。不過,這種打破偶像的行動在他那里是一以貫之的。不管知識界的時尚如何變幻,他始終堅持一種人文創(chuàng)造力的模式,同時承諾要將理論與政策和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他為充實的學術生涯樹立了一個勇敢的典范。

                分享到:

                    查看全部評論(0條)

                    發(fā)表評論

                    映象網(wǎng)>> 熱賣頻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熱點關注

                    新聞|財經(jīng)|娛樂|女性

                    教育|旅游|圖庫|社區(qū)

                    幫助 - 廣告 - 友鏈

                    導航 - 收藏 - 頂部

                    映象網(wǎng)手機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