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粉絲因過度消費而成上帝

                2013-11-14 16:47    來源:羊城晚報

                粉絲是用來消費的

                  陶東風

                  對于所有上網的人來說,自從有了微博,粉絲一詞就更加如影隨形。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知不覺間,粉絲已經衍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規模經濟。什么是粉絲?粉絲是怎么變成經濟的?粉絲經濟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社會心理?

                  在他們眼里,粉絲的感情是沒有價值的,粉絲的藝術欣賞能力也是沒有價值的,惟一有價值的是其掏腰包一擲千金的能力。

                  粉絲概念

                  過度的接受者

                  羊城晚報:您是怎么定義“粉絲”概念的?

                  陶東風:粉絲是一群特殊的大眾文化接受者,他們專注且深度投入他們所傾慕或崇拜的特定的明星、名流、電影、電視節目、流行樂團等,他們對于這些傾慕對象喜歡到癡迷的程度,即使是其細枝末節的信息(比如明星的日常生活用品),他們都能了如指掌,說得頭頭是道,而對于自己喜歡的對白、歌詞、片段,更是隨口就來、引用無誤。

                  粉絲與一般接受者的區別在于所謂“不節制”或“過度”(excess),即投入和迷戀的程度超過常人。簡言之,粉絲就是過度的接受者,“過度性”是成為一個粉絲的最基本要素。喜歡某一事物,但是沒達到狂熱的程度,很難說是粉絲或迷。fan這個字源自于fanatic,也就是一種過度、瘋狂的狀態。

                  粉絲經濟

                  粉絲因過度消費而成上帝

                  羊城晚報:您對粉絲經濟有過研究,“粉絲”是怎么變成經濟的?粉絲經濟大致有哪幾種模式?

                  陶東風:“粉絲經濟”和“明星經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概念,它們都屬于娛樂經濟,構成了娛樂經濟的兩翼。沒有明星就沒有粉絲,反之亦然。粉絲經濟運行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文化工業(大眾媒體)的造星行為。不僅僅在電影業中存在明星制造現象,在整個大眾文化領域,造星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定理,一個確保市場收益的保險閥,而在明星制造的背后,有著大量的參與人員,如經紀人、出版商、媒介人,甚至包括文化學者。

                  另一方面,明星也依賴粉絲。明星需要媒體打造,但是更需要“粉絲”追捧,這種追捧實際上就是消費,有經濟價值的消費。粉絲是因為消費而且是過度消費才受到明星和媒體的高度“重視”,成為“上帝”。劉德華在自己的新歌《最受歡迎男歌手》中唱道:“最受歡迎男歌手,怎么可能是他,管他得不得到,粉絲才是可靠?!敝灰獩]有被粉絲拋棄,自然也就等于沒被媒體拋棄,沒被音樂公司、電影公司拋棄。所以,粉絲的經濟力量體現在他的消費方式上。

                  粉絲消費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無度”性,他們的“過度”不僅體現在情感投入的過度上,更體現在消費的過度上。粉絲將自己的崇拜帶入日常生活中,粉絲的生活圍繞著偶像。粉絲們不僅僅針對偶像進行極大的精神投入,在這種精神投入中,粉絲們往往會進行一系列的消費行為,這種行為甚至會擴展到各個消費領域,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粉絲產業。

                  與明星沾邊的一切全部變成了粉絲追逐的商品:明星的演唱會,電影電視作品,光盤,明星寫的書或者寫明星的書,明星的畫像,印有明星的照片或者明星簽名的各種商品(上至名車名表,下至內衣內褲,總之是你能夠想像到的任何商品)。而隨著眾多選秀活動的刺激和推動,粉絲產業愈來愈壯大,并已成為娛樂產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總體而言,粉絲經濟是一種由精神需要引發的經濟類型,其產業屬性應為文化產業,其經濟類型則屬于注意力經濟,它滿足的不是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而是因為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引起的消費需要。粉絲經濟的主打產品是文化產品,即使是物質性的消費品(比如服裝和飲料等),也因為附帶上了明星的各種符號標記而區別于其他物質性消費品。

                  粉絲文化

                  越來越與底層群眾無緣

                  羊城晚報:粉絲經濟存在有什么樣的合理性?是否存在粉絲泛經濟化的問題?

                  陶東風:在這個經濟掛帥的時代,人們以金錢和消費衡量一切,所以,粉絲文化也難以幸免。比如,現在的粉絲是分為級別的,粉絲的級別實際上就是消費的級別,兩者成正比了。有不少人認為“不花錢的粉絲是沒有價值的粉絲”,表明在有些人眼里,粉絲經濟已經墮落到赤裸裸炫耀金錢、蔑視真情的地步。似乎粉絲的感情是沒有價值的,粉絲的藝術欣賞能力也是沒有價值的,惟一有價值的是其掏腰包一擲千金的能力。這大概就是你說的泛經濟化現象?

                  當然,這種現象和觀念的產生是有事實依據的。實際上,我們今天的粉絲的確是要消費,甚至高消費的。比如:送偶像禮物,買偶像的正版作品,參加偶像的演唱會(有錢的甚至出國參加),全部和消費而且常常是高消費相關。消費越高,粉絲的“純度”似乎也越純。商品的檔次而不是粉絲的欣賞能力、道德修養、文化素質成為衡量分析粉絲價值的惟一依據。粉絲貴族化的結果據說是粉絲的主力構成由以前的沒有收入的少男少女、追星族,變成了而今的“白領”。

                責編:劉紫霞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