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選秀節目締造粉絲入手研究粉絲現象

                2013-11-14 16:29    來源:上海證券報

                   “粉絲”來自英文“Fans”,意為“迷”,在中國,主要指某個明星(或平民偶像)的崇拜者。“粉絲”現象是隨著湖南電視臺的“超級女聲”及其他電視選秀節目的影響力日增而不斷發展起來的。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岳嘵東在《追星與粉絲》一書中,指出偶像崇拜是“人類自身在不斷進化演變過程中,所保留傳承下來的一種近乎與本能的心理和行為傾向,是人們將自己內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的投射和放大,是一種深層自我的現實化、人格化和理想化。偶像崇拜者給偶像人物賦予無窮的幻想,并采取各種方式從事許多與偶像有關的事情”。粉絲的隊伍日益發展壯大,其風起云涌之勢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目標。筆者從中國選秀節目締造粉絲入手對粉絲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粉絲是全球化中的一種現象,現今已形成了一種粉絲文化。隨著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粉絲不再是追星個體,而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隊,粉絲往往對自己喜歡的偶像具有積極主動甘于付出的奉獻精神,并愿意消費與粉絲有關的東西。網絡使粉絲與與粉絲之間、粉絲團體與粉絲團體之間聯系更為緊密,更方便粉絲組織團體活動。偶像與偶像之間的關系也會極大程度的影響粉絲團體與粉絲團體之間的關系。粉絲往往可以從自己喜歡的偶像身上找到精神的契合點,偶像身上必定有與粉絲相似或粉絲向往追從的某種外在的形象或內在的品質,使粉絲在自己的偶像崇拜和追隨的過程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靈的支點并獲得滿足和快樂。

                  一 我國粉絲現象

                  (一)超女締造粉絲現象

                  自從2005超級級女生迅速串紅,粉絲的數量急劇膨脹,粉絲的力量也凸現出來,這些由他們的粉絲捧起來的超女們人氣也急劇飆升,這一現象也使我國的粉絲經濟和粉絲文化受到了重視和開發。粉絲制造偶像并消費偶像,他們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倆選擇自己的偶像,從表象上看娛樂經濟公司制造了偶像,而且是最終的商業受益者,但實際上偶像是由粉絲選擇出來的。過去人們無意識的選擇自己的偶像,但從湖南衛視超級女生開始,中國的粉絲團體真正進入了偶像制造環節,并扮演最終的決定者。這種由觀眾決定選手去留的選秀模式極大的激起了觀眾對選秀節目的關注,并積極的為自己喜歡的選手投票,以各種形式通過各種渠道來支持自己的喜歡的選手。每一個熱門的超女背后都一個支持她的粉絲團隊,

                  他們以特殊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團隊,例如李宇春的粉絲叫玉米,何潔的粉絲叫盒飯,張靚穎的粉絲叫涼粉。這些在強大的粉絲團隊的支持下成長起來的偶像仿佛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家喻戶曉備受年輕人推崇的平民偶像。特別是李宇春的走紅更顛覆了國人的審美價值觀,一時間中性的帥氣打扮成為熱潮,“玉米”們更是爭相模仿偶像的穿著打扮,與超女有關的東西鋪天蓋地的出現在了大街小巷,超女一時間成為娛樂界及文化界關注的焦點,這些一炮而紅的超女們在臺前賺足了眼球,推選她們的選秀欄目和經紀公司也大賺了一番,專家和學者也將眼光投向超女現象,幕后龐大的粉絲群體也引起了她們濃厚的的研究興趣。中國的粉絲現象和粉絲文化的研究也以文章和書籍的形式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二)粉絲對偶像的崇拜趨于理性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粉絲對偶像的崇拜更趨于理性化,例如張靚穎的“涼粉”就成立了宣傳部、策劃部、財務部、組織監察部和長沙現場工作部五個職能部門,她們的舉動了證明了粉絲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也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她們對明星的的追崇是她們宣泄情感。尋求認同的的一種方式。 

                  在追星的過程中,因年齡、知識結構的不同會代理行為的差異。大學生的追星觀念較初中生更為理智,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十分豐富,她們的精神不僅僅寄托在偶像身上,這使得她們在追星方面能更理性的思考問題并作出是適當的行為反應。她們能辯證的看待偶像身上的優缺點,能用自己的價值觀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偶像。

                  二 關于粉絲經濟

                  (一)粉絲經濟概念

                  粉絲對偶像的崇拜也帶來了商機,催生了粉絲經濟。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粉絲經濟最為典型的應用領域是音樂,在音樂產業中真正貢獻產值的是藝人的粉絲,它由粉絲所購買的CD、演唱會門票、彩鈴下載和卡拉OK中點歌版稅等收入構成,也因此有專業的機構在2011年將ARPU (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的概念引入到粉絲經濟中,即單位付費粉絲的月消費貢獻值,有專家預測,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藝人影響力的排名將來很可能會由唱片的發行量轉由ARPU代替。

                  (二)粉絲經濟起始

                  “粉絲經紀的概念最早產生于六間房秀場,其草根歌手在實時演藝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忠實粉絲,粉絲通常會通過購買鮮花等虛擬禮物來表達對主播的喜愛,在節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時期禮物的消費尤為活躍,據統計秀場的ARPU值最高可達1,000元人民幣。粉絲經濟概念的產生為音樂、影視等娛樂行業指明了客戶所在,區分客戶和用戶,并差異化地對這兩個群體服務正在被業內人士普遍關 注,行業期待粉絲經濟的提出可以改變近年來收入低迷、新人和新作品匱乏的現實。”

                    粉絲團體的發展壯大也繁榮了粉絲經濟,各商家不惜重金請當下流行偶像做代言,粉絲也愿意嘗試偶像代言的產品,這是商家和流行偶像的雙贏,而粉絲在購買明星周邊產品的同時感到內心的滿足。 

                  三 關于中國粉絲文化

                  粉絲文化是依附于大眾文化滋生的一種文化形式。粉絲文化是指一個個體或者群體由于對自己內心虛擬的對象或者是現實存在的一個對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費并由此生發的為了自己喜愛的對象過度消費和付出無償勞動時間的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傳媒以及社會文化現象的總和。

                  “最近十幾年的中國媒介文化中,一個突出的景觀是粉絲文化的勃興,粉絲文化的研究亦隨之而在文化研究領域崛起。岳曉東博士的 《我是你的粉絲——透視青少年偶像崇拜》于200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鄭欣博士的《平民偶像崇拜——電視選秀節目的傳播社會學研究》于2008年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今年出版的陶東風、周憲主編的《文化研究》第9輯中,推出了“粉絲文化研究”專題, 5 張嬙博士的《粉絲力量大》今年8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些著作表明,粉絲文化的研究已經形成我國的文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在此過程中,域外粉絲文化研究的成果也逐漸進入學界的視野。”

                  四 國外粉絲現象研究

                    在《粉都的文化經濟》中,費斯克指出,粉絲群體是“最具有辨識力、最挑剔的群體”對粉絲實踐的文化權力問題的關注,也體現在亨利·詹金斯的研究中。他以讀者中心論顛覆作者中心論,從德賽都那里借用了“盜獵者”和“游牧民”的概念,不僅強調粉絲主體對支配階級的文化資本與話語權力的反抗,而且進一步指出粉絲作為群體的存在和參與性文化的實質。(《“干點正事吧!”——粉絲、盜獵者、游牧民》、《昆汀·塔倫蒂諾的星球大戰》)這種對參與性的強調,既是對收編/抵抗范式的擺脫,更是闡明了粉絲文化主體在身份建構的過程中,“時而內在于,時而外在于商業娛樂的文化邏輯的立場,探索和質疑了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相比之下,我們的一些研究中,正缺少這種對粉絲文化中權力關系的復雜情境的細致描述和深入揭示。

                  五 后記

                  對粉絲現象的研究還在逐步的探索和完善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況的改變,粉絲現象還會有其他的改變。選秀節目風起云涌之勢也引起了廣電總局的關注,限制了選秀節目的播出時間,嚴格了選秀節目的審核條件,某些電視臺也將被取消舉辦選秀節目的資格。由選秀節目的而走出的平民偶像后續的發展狀況也有喜有憂,觀眾對選秀節目的熱情度的持續性和媒體的創新性也有待考究。

                  (作者:野薔薇)

                責編:劉紫霞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