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搶食信托業:從短兵相接到二次碰撞

                2014-01-20 10:39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信托的好多業務都被搶走了,中后臺的人差不多被挖完了,很多基金子公司的第一版合同都是信托公司的律師帶過去的。”近日,在金融業一次內部聚會上,某信托人士在談到基金子公司時頗有微辭。

                  一直以來,公募的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被嚴格限制,面對廣大的資管市場,公募也只能望梅止渴。但現在,基金公司子公司卻可以放開手腳,在前期搶食了信托業大量的通道業務、資源和人才,而被信托業稱為“無底線”。有信托公司相關負責人甚至建議,“完全是復制信托模式”,有必要將基金子公司納入對信托業的監管范圍。

                  短兵相接

                  這兩天,廣東一家投資管理公司的總經理劉宏正在忙著籌備發行公司成立以來的第一只產品,在進行到尋找合作伙伴時,他開始猶豫了。

                  以往,私募借道信托牌照發行陽光私募基金是業內通行的做法,信托發揮監管作用,私募僅作為投資顧問,在劉宏看來,高額的賬戶使用費和管理費用降低了私募盈利空間。不過,2013年以來,基金子公司平地崛起,投資范圍遠大于信托,劉宏在考慮能否借助基金子公司發行產品,從而增厚自己的利潤。

                  “在早幾年,信托公司的優勢無人能敵,那時管理費甚至能達到3%~4%,這兩年,隨著券商、保險資管、公募投資范圍的放開,信托優勢逐漸消失,尤其是基金子公司的出現,管理費已經下降到1%以下。”

                  劉宏稱,陽光私募與信托公司合作的傳統模式,好處在于能夠排名,公信力比較高,但同時也可以與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資管合作,另外還可以采用有限合伙的模式,類似于PE。

                  事實上,2013年也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去年8月14日成立的“青騅1號債券對沖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就是長安基金子公司聯合青騅投資、國泰君安期貨[微博]資管打造的有期貨對沖概念的債券類產品,期貨公司通過基金公司子公司發行了相關產品,聘請私募作為投資顧問。

                  業內人士稱,過去一年,基金子公司事實上也承載了大量信托不敢介入的政信類項目、房地產項目。在眾信信誠資產管理公司的網站上,資管項目的資金投向基本可以劃分為兩類:房地產和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項目里面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地方融資平臺,擁有大大小小地方財政的兜底。

                  “很多業務我們都不敢做,以至于到后來,我不敢做的項目,就直接跟對方說,你去找基金子公司吧,后來,這些基金子公司都做下來了。”上述信托業人士說,信托公司為了做業務,必須充實資本金,而基金子公司沒有凈資本的要求,2000萬~3000萬元的資本金就可以做業務了。

                  二次碰撞

                  最初,基金子公司在與銀行合作的過程中,也搶食了大量的通道類業務。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實通道類業務本身利潤薄,看上去沒什么意義,但通道業務背后,基金子公司也可以對接到銀行的信貸資源和信息網絡,這對于急于成長的基金子公司來說是積累的基礎。

                  證監會網站顯示:截至去年11月末,已有62家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占公募總家數近七成;截至去年三季末,基金公司子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約為4600億元,其中主要為專項資產管理業務,八成為通道類業務。

                  如今,基金子公司越來越意識到單純的通道業務雖能溫飽但無法小康,主動管理是發展的方向,而這一領域是往往是信托的強項,二次碰撞又開始了。

                  此前,興業全球基金子公司上海興全睿眾資產多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出現在國民技術控股股東股份轉讓公告中。去年12月底,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布了綠地集團增資擴股結果,平安創新資本、鼎暉嘉熙、寧波匯盛聚智、珠海普羅、上海國投等五家PE機構搶得籌碼。另外,匯添富基金還率先成立了全資股權投資子公司“上海匯添富醫健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進軍一級市場。

                  事實上,在股權投資領域,平安信托做得風生水起,此前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包括河南許繼、云南白藥、上海家化等。在IPO開閘的背景下,股權投資巨大的獲利空間在饑渴的基金子公司眼里無疑是塊肥肉。

                  在與基金子公司搶奪業務的同時,信托很快醒悟,與其辛苦增加資本金,不如干脆入手基金子公司的牌照。

                  比如,中信信托參股了中信信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占股45%,中信信托同時又是中信信誠資產管理母公司信誠基金的第一大股東,占股33%,中信信托由此成為中信信誠資產管理的實際控制人。

                  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85家基金公司中,有30多家信托入股基金公司,其中八成占據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另外,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作為信托的銷售渠道,也在涉獵基金子公司的牌照。在信托銷售面臨瓶頸的背景下,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正加速向資產管理上游業務環節滲透,以求適應新的環境。

                  近日,上海利得財富資產管理公司正式入股華富基金旗下的子公司上海華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該基金子公司的注冊資本由2000萬元增加至3500萬元,利得財富出資1575萬元,持股45%成為第二大股東。除了利得財富外,此前諾亞、好買財富相繼參與了基金子公司的組建。

                  “我們現在都不怎么推薦信托產品了,重點是資管產品。”一家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銷售人員對本報坦言,相比信托產品,資管產品給的傭金要更高一些。

                  安卓

                    股票開戶 理財產品排名

                責編:劉紫霞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