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資掘金養老市場路徑掃描 醫養融合勢在必行
十年等一“床”,儲蓄養老下的“未富先老”……供需懸殊的養老服務市場蘊藏“朝陽”前景,亟待候場的民資又該以何種方式掘金?日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了初步路徑: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居家養老
商機較多有望成服務主流
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養老,即養老不離社區,是大多數老人盼望的養老模式。《意見》提出,各地在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時,必須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凡新建居住區,要按標準要求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建設、驗收、交付使用。要支持和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提供養老服務。
全國社會福利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傅旻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居家養老在未來將成為主流養老方式,其所涉及的商機較多,包括日間照料服務、老年用品等。準備涉足這個領域的企業或個人要對服務對象的支付能力和意愿進行探索,避免盲目跟風。“由于目前整個市場還不成熟,居家養老需要由政府購買一定服務,鼓勵企業參與到居家養老的服務領域中來,同時要由政府對資源進行整合,擴大信息的覆蓋范圍。”
機構養老
投資收益大但資金回流較慢
建設發展養老機構,尤其是非公立養老院,是未來的趨勢。《意見》提出,將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在資本金、場地、人員等方面,進一步降低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門檻。鼓勵個人舉辦家庭化、小型化養老機構,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養老機構。民資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與政府辦的養老機構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在業內人士看來,開設養老機構是一個投入大、風險大、回報時間長的產業。基于養老事業的公益性特質,迅速獲利不太現實,準備踏入這個領域的企業需要做足最初不賺錢的準備。“養老院的選址、價格、定位、服務對象的購買能力等,都需要投資者做出準確的把握,一旦判斷出現差錯,投資者將會陷入巨大的風險當中。”傅旻說。
醫養融合
勢在必行但是一場持久戰
自己所居住的場所中是否有足夠的醫療資源,是決定老人選擇何種養老方式的關鍵。《意見》提到,未來將推動醫養融合發展,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衛生管理部門要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當開設老年病科,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對于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可申請成為定點醫療機構。并鼓勵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人身保險產品,鼓勵和引導商業保險公司開展相關業務。
北京松堂臨終關懷醫院副院長朱林認為,“醫養融合”未來勢在必行,但由于涉及醫療行為,就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包括對醫生是否具備資質、醫療行為是否規范等。政府也要針對“醫養融合”出臺相應政策,如對醫院開設老年病區以及養老院增加醫療服務要有硬性規定和標準。醫療行為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患者的認可度,而提高認可度是個長期過程,企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記者 李子君)
相關新聞
更多>>